为期十天的首届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的主题是:“国学圣地,德化天下,人文北京,和谐世界。” 文化节的内容包括国学论坛、祭祀、发放论语读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等。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荣誉退休教授郑再发表示,在温习儒家思想的时候,要防止寻章摘句的作风,要将儒家思想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研究。郑教授表示,孔孟之道铸就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品格:
“这个东西它是有机体,思想体系让我简短化,我只能说从上古至少要从西周初年算起,一直就流传在我们身体里头的东西,存在于很多很多人的心中。为什么它存在于我们中国人的心中呢?因为儒家的思想不是孔子自己创造的。儒家的思想是孔子用中国传统的那个生活习惯、想法做基本把它理论化。孔子这一套东西仍然是我们生活最基本的成分,这个东西无法磨灭。你要改造中国人我想不可能。”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中国纪念孔子的活动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旅美学者谢选骏在接受电话采访时提到一个月前北京民间的一个纪念活动:
“在一个月以前,8月28号,北京出现了一个叫做‘第三中国制宪会议’这么一个活动。它们就宣布今年是第三中国的元年。‘第三中国’他们宣布是继承孔子精神的。因为孔子是在1949年的时候正好是孔子诞生2500周年,那一年孔孟之道遭到彻底的灭绝的开始。那么在去年等于是1949年又过了一个甲子,孔孟之道又复活了。他们是这么说。第一中国是中华民国;第二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中国就是从现在开始的要复兴这个本土思想、孔孟之道。”
这位学者说,对孔子的尊奉,对儒学的重视,是中国人本土意识、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人自信的失而复得:
“儒家思想也好、孔孟之道也好或者叫中国的本土思想也好,这个思想现在中国正在取得一个历史性复活的地位。什么叫历史性复活呢?现在几乎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了。在辛亥革命以后基本上中国本土思想的一个正统不仅是儒家思想,包括其他的庄子、墨子这些全都被排斥了。现在到了一个时候了。100年过去,中国人又转向中国本土思想,想去寻求精神的动力,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孔孟之道它在中国的复兴就意味着中国民族这个自我意识的一个觉醒。现在中国慢慢在技术层面上有点赶上西方了,虽然还差一大截,但已经基本上入了门了可以说。它现在要找回失去的民族自信,这个时候当然要把它的本土思想重新抓过来。”
两天前,由北师大教授、前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发起的儒耶对话论坛在尼山举行。与会学者认为,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对话也就是中国与西方的对话,很有必要,很有意义。谢选骏表示,这一对话在一定意义上象征着文明的复活:
“40年以前,1970年的时候,儒耶全是被打倒了在中国。现在两个竟然能在中国主持一个主流论坛的对话,这个岂不是文明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复活了吗?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应该支持这个活动。”
谢选骏认为,儒学是人本学说,以圣贤为圭臬,容易导致人治;基督教是神本主义,重视人与神的约定,敬畏天地间的秩序,更容易导致法治。
这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