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校应培养更多蓝领(三)

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最近提出,中国的大学今后应当提供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含青主持的有关讨论。

前不久在成都召开的“大学校长国际论坛”会上,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提出,高校应培养更多蓝领。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也提出,大学应该进行分层次的教育。在上周的节目中,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谈到,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望子成龙和鄙视体力劳动的心理,是导致中国的职业教育却步不前的原因之一。更糟糕的是,这同时也影响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胡教授说,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发达,才能在技术上领先。他说,如果不改变人们头脑中的只有上大学、将来 从事白领工作才有出路的所谓“成材”观念,中国的职业教育就上不去,中国就永远是世界的“初级加工厂”,永远无法在技术上领先世界:

“中国之所以是世界初级产品加工厂,实际上远远称不上是世界工厂是因为它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谈什么世界工厂。实际上中国即使成了世界工厂也不一定是好事。中国应该成为世界办公室、世界研究院,这样才能显示中国的档次,更何况现在中国连世界工厂这个门路都不一定能够进。所以提高技术工人的水平确实是一个关键。”

安徽合肥一所高中的语文教师陈老师表示,中国传统上对体力劳动的轻视是根深蒂固的,不能指望很快就会有所改变。陈老师说,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推动也许比单方面的呼吁更起作用:

“如果技术工人在社会上地位提高了、待遇提高了、好找工作了,那么自然而然才能有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和家长才会渐渐往这方面转。这也需要社会导向。你想为什么毛泽东、文化大革命时期都想当工人,因为第一,大学不开;第二,当工人在宣传和舆论上就比较好。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它是一个社会的导向问题。所以社会的教育偏差导致动手能力缺乏,所以有动手能力的、有技术的人渐渐的待遇提到了,人们的观念就会渐渐开始改变。”

此外,陈老师说,中国要切实发展职业教育,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上要有连续性,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行为:

“要讲持续性。一想起来就恨不得要立杆见影。教育问题是不能立杆见影的。很多东西学要从长计宜。大的政策不要头脑发热。向职业教育倾斜,向蓝领的培训倾斜,这不是一两天就能办成的。”

就如何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解决技术人材匮乏的问题,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的蓝云博士也谈了他的看法:

“实际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一定是个金字塔形的,我们现在的金字塔是倒过来的,我们上面的大学生太多,可是上面的初中级的技术人员不够。我们要把它恢复倒金字塔的形状去,就说大学生、高等人才和超高等人才只是社会需要的一小部分,大部分人可能还是得从事不是那么高级、尖端的工作。一个是大学认识到这个需要,把自己的培养目标除了高级人才的培养以外还要包括中级人才。但是我觉得这不应该是大学的培养目标,大学确实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那就有一部分大学,可能出于市场的压力、可能是出于国家的决策回到以前办大专、办中专、办中技那样的水平去。”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补充说,要解决中国技术人材匮乏问题,除了要加强和促进中专和大专等职业教育外,还要加强对工人的在职培训,胡教授举美国为例说:

“比如说美国对工人的在职培训,一年要花600亿美元左右,实际上都超过中国所有的教育经费。但是中国的企业普遍不重视培训,中国是这种初级产品不断转产,所生产的产品极其不稳定。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生产完以后往往再招职工,这样我么的工人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熟练工。中国企业也不愿花钱培训职工,可能也没钱。”

而企业没钱的原因,主要是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价格便宜,利润也低,因此拿不出钱来培训工人。胡星斗教授说,这就使得企业走进恶性循环,只能靠廉价劳动力来取胜。那么,企业如何才能摆脱没钱对工人进行培训的陷阱呢?胡星斗教授建议国家应该想方设法减少企业的各种税收负担,使企业能够拿得出钱来对在职工人进行培训。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含青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