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梅英东(Michael Meyer)的新书「消失的老北京」在台湾举行新书发布会,这本书是2008年奥运开幕前,北京当局大肆拆毁老房子,强迫原有的居民迁往外地的第一手历史见证。
二零零五年八月,梅英东在北京杨梅竹斜街的一座四合院租下一个房间。此后三年,他一方面在炭儿胡同小学当一名教授英语的志愿者教师;另一方面,作为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项目专员,他开始体验、採访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生活,最后写成「消失的老北京」一书,在美国引起了广泛注意。
回顾过去,梅英东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的历史也是一部「拆」的大历史,从元朝到明清,从民国到中共建政后的工业化改造,无疑都伴随着拆和建。但梅英东见证的这一波拆迁,对北京伤害最深。因为它是以奥运、现代和发展之名,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房东的大娘、收破烂的老王、开小麵馆的刘家三口......「消失的老北京」纪录了一个一个生活在胡同裡的人的故事。接受本台记者访问时,梅英东说:「我住在胡同裡,我认识我的邻居,知道他们的故事。对我来说,他们是北京活生生的文化遗产。」
体验了三年的胡同生活,梅英东再花了三年,研究了其它国家城市改造的历史。他认为,不管当年巴黎的奥斯曼男爵,或是纽约的罗伯特摩西,他们是以一个人的意志贯彻整个改造工程。但北京的改造没有这样一个人,只有一隻「无形巨手」。它只是拆除房子、画好新的规划图、贴出一张通知、清除规划中最后的障碍:人。
当然胡同的生活并不全然是美好的。梅英东曾经因为内急失控,而把四角内裤狠狠地扔在距离住处一百米外的公厕裡。他说,当时他心裡也曾出现一个小小的期盼:希望「无形巨手」在他所住的四合院外牆上画了一个「拆」字。但随后他终究意识到,一个「拆」字代表的,是专制美学和发展至上;到最后甚至可能沦为暴力驱逐。
但梅英东接受记者访问时,也提到中国其它地方,例如东北的几个城市在进行都市整建、规划时,不再强拆老建筑,跟着一窝蜂盲目地盖「新天地」、「前门大街」这种「假古董」。而是将原有的历史街区和生活机能,一併保留下来。例如哈尔滨,保留了中央大街漂亮的俄式建筑。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真的,真的东西才有价值。街上的商店,不是国际连锁精品、星巴客或ZARA,还有个体户经营的商店,卖冰淇淋、卖麵包、纪念品等,「这真是个好方法」。
梅英东强调,不仅游客想看到的是真实的历史,住在当地的居民也应该面对自己的历史。人们常说保护文化遗产,难道意思就是只是要保护老建筑老房子吗?或者,更应该是保护在这裡头生活的人。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李潼发自台北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