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媒发表署名评论指出,目前中国“无环境不热点”,倒闭发展转型,要求各级政府彻底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放下对经济增速的盲目崇拜,加快经济发展转型。
中国官方新华社日前发表署名柳新勇的评论文章说,中国最近的镉大米问题再次凸显了土壤污染的严重性,生态危机再一次活生生地摆在人们面前。在危机面前,单一的经济增长指标显得苍白无力。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找到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微妙平衡。
评论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化日新月异,然而不少地方为追求经济增长而牺牲生态环境的现象较为突出,积累了诸多问题。从北京等地的持续雾霾天气,到网友悬赏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到多起工业项目引起的涉环境群体事件,再到大米镉超标事件,在部分舆论中一时形成“无环境不热点”的态势。
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孙文广就此表示,过去20多年,中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环境灾难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例如,广东最近出现的铬大米,这些大米的产地是湖南:
“湖南当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不顾环境标准大力发展化工产业,结果导致土壤的严重污染。”
柳新勇的评论说,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会导致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破坏生态环境,危及群众的身心健康。而要治理环境问题也往往需要高昂成本。江西赣州的稀土开采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一度使用的池浸工艺被称为“搬山运动”,不仅破坏了山体植被,还污染了水源。据初步测算,这里的矿山环境恢复性治理费用高达380亿元。
在美国纽约的美中科技文化交流协会负责人谢家叶认为,北京的雾霾天气,浙江的污染河流,广东的铬大米等都给中国民众敲响了环境污染的警钟:
“中国各地因为污染问题而频频出现的各种示威活动已经让中国政府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迫在眉睫。”
谢家叶博士认为,中国当局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上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一些利益集团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例如一些地方上的污染工厂因为是纳税大户,地方政府网开一面。另外,像中石化这样的国有龙头企业,在提高中国燃油的标准上也常常拖后腿:
“中国到现在还在使用有铅汽油,这严重污染空气。但是要中石化提高标准,那费用由谁来出?中石化不愿意自己承担费用,那只有消费者买单。但是汽油价格升高,消费者是否能够承受也是一个问题。”
谢家叶博士说,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治理环境,必然导致要关停污染工厂,经济会受到打击,应该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上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对中国政府来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中国经济转型将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谢家叶博士说:
“以前很多污染严重的加工企业关闭,工人的生活怎么解决?”
在生态危机面前,中国各级政府必须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此,谢家叶博士认为,目前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却搬迁到西部地区,这种做法令人担忧。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