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因迫于中国当局压力,其《中国季刊》删除300多篇政治“敏感”文章的举动引发学术界抗议。8月22日,剑桥出版社宣布,重新刊发被删除的文章。有参与联署抗议的学者表示,学术界成功抵制了中国政府的意识形态审查。
《中国季刊》总编提姆•普林格莱(Tim Pringle)22日发表声明,证实了剑桥大学出版社恢复被删文章的消息。他还表示,《中国季刊》将继续采用严格的双盲同行评审机制(Double-Blind Peer Review),不考虑文章主题和敏感性。
而就在此前一天,北京大学副教授包定(Christopher Balding)就此发起联署,号召抵制学术审查,至22日已有千人参与联署。
本台记者就此致电包定,但接线的秘书表示,因现正值暑假,包定不在学校,要记者9月开学再打来:
“包定是副教授,他有可能在休假。因为现在是暑假期间,你可以九月份再联系他。”
参与联署的香港大学教授何式凝告诉本台,她即将在欧洲演讲的引文就是被删除的300篇文章之一,对此感到诧异,遂参与联署行动,认为学术界连日施加起了效果:
“我觉得很高兴,他们终于做了对的事情。我们去参与change.org的联署,当我签的时候,正要去英国和挪威去做一个演讲。我用的是从《中国季刊》下载的关于香港的本土主义的文章,没想到就是我刚看了那篇文章(被删),很有用,所以我就很不高兴。这些天,关注学术自由的学者联盟大家一直都在讨论这件事。”
记者:“这次把撤掉的文章又全部放回来,和你们一直在施压和联署是否有关系呢?”
何式凝:“当然有关系,如果比较好的国家和地方起码会回应一下,而且我们代表的也是学术界团体的声音。完全不看,大陆才会这样。”
何式凝又引述《中国季刊》编辑委员会成员萧凤霞(Helen Siu)指,撤稿前并未通知编委会的任何人,对此感到诧异:
“前天去游行,我碰到耶鲁大学人类学系的教授萧凤霞,她是《中国季刊》的编辑会成员。她说,没有人问过成员的意见而去做这样的事,他们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她表现得很惊讶,觉得如果现在剑桥大学出版社都会这样,其他的出版社还可以怎么样?”
尽管《中国季刊》事件告一段落,但又有另一本学术杂志《亚洲研究期刊》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指,被广电总局要求删去约100篇文章。
总部设於美国的“亚洲研究协会”指,此举将违反学术自由,并会与剑桥出版社商讨如何应对中国政府。目前, 剑桥尚未应中国当局要求将文章下架。
特约记者:忻霖 责编:石山、何平 网编: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