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作家裘小龙谈作品《红尘岁月》(图)

旅美作家裘小龙9月27号就他从侦探小说系列转型的作品《红尘岁月》,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与师生座谈,并接受了本台记者的采访。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紫荆发自纽约的报道。

裘小龙曾创作和翻译诗歌,1988年到美国做访问学者,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留在美国,开始用英文写作陈侦探系列小说,并获得世界推理小说的安东尼奖。他的作品在欧洲得到更广泛的认识,法国《世界报 》一连六周翻译连载他的《红尘岁月》。

《红尘岁月》由二十三个故事组成,是作者家乡上海的一个弄堂里,人们乘风凉聊天中谈论的故事,从1950年一直写到2005年。

裘小龙表示,他主要想写社会的变化,尤其在中国,一些人们当时认为对的,事后都发生了变化,甚至完全相反。

裘小龙说:“中国可能和其他地方一样,一个故事的意义,或者一个人的意义,往往不是他自己能够决定的,往往是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的。现在是好人,怎么一下子又变坏人了。中国这样的例子特别多。一会儿你是右派了,一会儿你不是右派了,这个是很多的。”

因此他在作品中,把一些故事分成两半,时过境迁,再看结局。《红尘岁月》中有一个故事叫战俘营归来,写一个朝鲜战争中的女护士,开始被传说“牺牲”,家人在小巷里受到极高的荣誉。后来她回来,人们才知道她做了战俘,鄙视和猜测接踵而至,她变得孤立封闭。若干年后,当年从战俘营去了台湾的同乡,回国投资,受到高度重视和礼遇,透露出她当年如何坚定的拒绝“劝降”,甚至把“毛主席万岁”烙在自己背上。于是人们对于过去的事,都不愿再多说什么。

人在这种残酷的现实中,应该怎么做呢?裘小龙说,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学到了教训,这也是时代的悲剧。

裘小龙:“作为我自己来讲,你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那种。。。在我的小说里,很多人是跟着当时那个潮流走的很紧的。结果呢,你没必要。当然不能怪他,他当时完全是‘追求进步’啊,‘向组织靠近’啊,这些话我们都是很熟悉的。但这是时代的悲剧。”

裘小龙目前在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担任文学教授。他表示,当初写侦探小说,也是为了在这个方便的框架下写中国的社会,很多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所以陈侦探系列他还会写下去。像《红尘岁月》这样的短篇,他也会继续写,把过去这几十年的事件,按年代每年写出一个故事。因为过去的历史,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了。这是不对的。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紫荆发自纽约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