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高敦1986年加盟麦肯锡,自1993年起就进入中国。他说,中国对于研发的投入在增加,2010年力争2%的GDP投入研发,相当于全世界研发投入的12%。还有外资进入,以技术为基础的创新大部分是政府主导的。但是效果良莠不齐。
欧高敦:“套用富士康老板的话说,90%的中国专利是没用的。”
欧高敦也提到,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注册专利最多的国家。但根据中国专利局自己的标准,只有四分之一是真正的发明创造。其余属于对设计的改造。中国专利局的奖金与注册的专利数目挂钩;而企业注册的专利多,可以减少税收。
欧高敦说,在中国,靠技术致富还不太可能,中国的一百多位亿万富翁无一是靠科技创新积累的财富。
欧高敦:“中国的创新很多不是基于技术的创新,而是创造一种商业模式,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挤入市场。是通过这些做法来提高生产力和增长,而不是技术上的创新。”
例如娃哈哈把果汁和牛奶调在一起开创出市场;上海电力公司使用并不昂贵的电力设备结合快速建筑方式,在各地建立发电厂网络;钢铁公司看到镍的价格升高,改造高炉处理镍矿石,来竞争市场等。
中国有技术创新的领域在药品和通讯器材上。主要的做法是市场规模与生产规模配合,吸引外资,与当地专业技术结合。中国人也学会了在国内抢先注册一些跟外国注册的专利类似的专利,这样来保护自己和外资的竞争。
说到中国政府的政策,欧高敦以汽车为例。下一个五年计划中的投资重点,其中之一是新能源的车辆。预计80亿美元的研发投资将进入电动汽车的研发,但是这些企业必须是国有股份占一半以上,购买和使用都可以免税,2020年政府用车一半将换成电动车。买车的人还可能得到最高一万美元的补贴。
欧高敦也提到,中国的大学增加了很多,造成一些教授和毕业生比较弱。有的公司,例如华为就专门针对某些院校的专业,将其三分之二的毕业生收入自己门下,保证其研发团队的人力资源。
有人提出中国科研人员论文造假的现象,他说,这一般不是在商业领域,而是一些政府支持的研发项目,著名的科研人物压力很大。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紫荆发自纽约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