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新宁县官员称为为新宁县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发展机遇的“申遗”成功是个在2008年财政收入才刚刚突破两亿元人民币的省级贫困县。中国有官方媒体评论说, 新宁县的做法是“打肿脸充胖子”,“不是务实之举”。对此,美国中文政论杂志《北京之春》主编胡平认为:
“当然申遗我想它对当地政府来说还是属于面子工程,另外,它也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拉动当地的经济促进旅游业。所以就这个而言,它这个行为是个将本求利的行为。所以你也很难对它花了那么多钱这件事情本身加以批评,因为它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嘛。像这种事发生在中国更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纳税人的钱根本没有纳税人讨论通过就由政府它们单方面爱怎么花就怎么花。我觉得真正问题是在这里。你可以想象像这类问题在任何地方肯定大家都有不同的意见。”
胡平进而表示, “鞋夹不夹脚只有自己才最清楚”,新宁县政府花费几亿元人民币进行世界遗产申报工作之所以遭到批评是因为当地政府的“申遗”并没有通过民主机制征得大多数百姓的认可。
新宁县居民戴先生对本台记者表示,为了 “申遗”,新宁县政府搞了不少“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
“比方说它那个招牌,那是很多老百姓的店铺,现在招牌全部拆了再重建,然后让老百姓重新三思了,它为了搞申遗。这样搞店铺主怨声载道。但是大家就是为了做生意,敢怒不敢言。”
戴先生估计, 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店铺主不愿更换已有的招牌。虽然如此,戴先生并没有完全否定县政府通过借贷耗巨资“申遗”的做法:
“说句公道话对交通还是有一点点改善的。因为这个申遗啊,品味也确实新了一点,这是说句公道话。但是对我们来说没什么好处。比方对小商小贩反而会更加艰难,他不许他在那里摆。当然对景区里面的人可能是有好处的,毕竟是小部分人,对当官的也是有好处的,他有政绩,因为是形象工程他也有政绩了。”
中国政法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郭世佑针对中国一些贫困县热衷“申遗”现象表示,“申遗热是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不考虑成本效益,更不会量体裁衣” 。中国有媒体报道说,新宁县办公室主办的一份内部刊物上的一个标题这样写“崀山申遗带来滚滚财源”。然而,原本需要政府保护的文化遗产能否能够成为“赚钱的招牌”现在还无法预测, 因为此前贵州荔波、云南石林和重庆武隆联合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成功后,名不见经传的小县荔波为此背上高额的债务。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闻剑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