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对投资者的兑付危机2015年开始初露端倪,2015年七八月间全面爆发。时至今日,危机愈演愈烈,受害的广大投资者在中国各地纷纷维权,不仅在互联网上成立各种维权贴吧和讨论社区,而且也向相关政府部门讨说法。由于涉及众多投资者,涉案金额超过400多亿元人民币,云南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兑付危机在中国影响巨大且深远,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闻剑为此推出系列调查报道,今天播送第一集,分析探讨泛亚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从中探究泛亚是否从诞生伊始就打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旗号,存心集资诈骗。
2015年12月22日,云南昆明市人民政府发布了 “关于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有关情况的” 第八份通报。通报称,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出现兑付危机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立即责成昆明市和省有关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调查核实。经过大量调查,昆明市政府判明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在经营活动中涉嫌违法犯罪问题,公安机关已依法立案侦查。迄今,昆明警方还没有向广大投资泛亚的受害者和公众一个交代, 说明案件侦查的进展, 只是说“进展情况将适时予以通报”。不仅如此,昆明警方的所谓“依法立案侦查”是在全国各地广大投资受害者越来越激烈维权,在中国证监会、国家信访局、云南省政府和云南省金融办等有关政府部门抗议和示威的强大压力下被迫做出的。
那么,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何时诞生?谁催生了今天这个涉案金额430多亿元人民币,在中国28个省份使22万投资者蒙受损失的奇天大案?
已经公开的资料显示,作为昆明市是重点招商引资项目,2011年2月16日,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2011年3月1日,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揭牌成立,2011年4月21日,交易所正式开市交易,当时为中国国内第一家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平台。请注意昆明泛亚是“一家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平台”,没有哪家相关政府机构批准其日后可以从事日后引爆危机的“日进宝”融资业务,这也是为什么兑付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国内有分析人士将泛亚贴上“非法集资”或“诈骗集资”的名号。
作为总部设在云南昆明的一家金属交易所,泛亚的设立、运营以及被批准的现货交易活动受云南省人民政府以及昆明市人民这样的地方政府监管, 中央一级的政府部门, 如中国证监会并对泛亚的经营并没有监管的职责。如果将来要追究有关政府部门的责任,云南省金融办、昆明市金融办、云南省政府和昆明市政府等地方政府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专家认为, 正是云南省与昆明市多家政府部门的所谓“集体作弊”, 或者说“集体腐败”才上演了今天有人形象地说杀伤力就像“金融核弹”的泛亚一案。
说泛亚事件的根子是腐败是因为中国国务院早在2011年就发文要求中国各地清理和整顿当时就已乱象丛生的交易市场。 在这一中央政策大背景下,昆明泛亚当时却被云南金融办、证监会、银监会和昆明市政府给出合法经营验收报告。这是所谓的顶风作案,还是明知故犯?公众或许要等到真相水落石出那一天才会知晓。郭一平,一位在中国被不少网名称为“中国真正的专家”和“有良心的学者”, 2015年年底在网上发表长篇调查文章说,“泛亚惊天事件,黑幕重重, 够写上一本厚书。 如果这本书用两个字概括, 那就是---腐败。”郭一平之所以给泛亚贴上“腐败”的标签是因为太多的证据显示,泛亚违法经营和诈骗早有征兆,甚至一开始就是为行骗而来。例如,2014年11月,在云南证监局官方网站刊登一篇题为“云南省政府加快推进清算整理收尾”的文章说,云南省副省长和段琪掌管召开云南省各类交易场所清算整理指导小组会议,云南证监局局长王广幼指出,从证监局牵头和部际联席会议结合检查组两次现场检查的状况看,局部交易场所依然存在违规行为,特别是泛亚风险宏大。令人生疑的是,揭开泛亚疮疤的这篇文章在当天就被删除。谁在为泛亚遮遮掩掩?难道泛亚成立之初的动机就是受害维权者所称的“庞氏骗局”?
下面再看看泛亚实际经营和从事的业务。
一是当初被批准的现货金属买卖平台, 其特点是参与平台金属交易的投资者是参与现货买卖,承担价格涨跌风险;二是金融理财销售, 即资金受托业务,也叫“日金宝”理财产品的销售。
泛亚号称是全球最大的稀有金属交易所,上市品交易的稀有金属包括铟、锗、钴、钨、铋、镓、白银、钒、锑、碲、硒、铑、镝、铽等14个品种. 截至2015年7月底,也就是在泛亚兑付危机全面爆发之前,号称2011年4月21日交易所正式开市交易开始算起,累计成交额超过3263亿元人民币。全国各地交易商总数超过23万个,稀有金属贸易总量超过44万吨,为中国实体经济导入民间资本超过367亿元。
要实现如此巨大的资金流动和交易,昆明泛亚如何得到, 又如何做到?中国媒体和互联网上广泛报道的泛亚理财神器“日金宝”于是粉墨登场亮相。 日金宝被描述成一款“适合普通投资者的专属投资方案”,该产品每年化收益率约12%到14%,按日付息、本金随投随取。丰厚且被宣传无需承担风险的收益吸引了趋之若鹜的众多投资者。然而, 到了2015年4月,买了泛亚“日金宝”的投资者发现自己投入的资金和收益已经无法取回,在泛亚的所谓金属交易也逐步被限制。到了2015年7月, 投资者发现就连自己存放在泛亚交易所账户的个人资金也遭到所谓“冻结”。令人感到讽刺和不解的是,泛亚并没有被什么政府部门批准可以提供投资理财产品,请注意,本次报道中谈到的泛亚事件导火索也正是日金宝不对兑现承诺引燃的。
当危机全面爆发之后,泛亚否认日金宝及理财产品的存在, 因为泛亚实际控制人单九良于2015年10月8日通过香港报纸声明:泛亚从来没有发行过任何理财产品,“日金宝”只是一个昵称,是“一些销售经理发。欲盖弥彰。
其实,泛亚是打着稀有金属现货交易所的幌子,穿着“金融创新”的马甲,违规违法从不明真相的众多投资者手中吸纳资金,以标榜自己为国家收储战略稀有金属的名义,在政府和名人经济学者的背书下,高价自买自卖所说的稀有金属,就像一只貔貅,金属在泛亚的交易平台上只进不出。与此同时,泛亚与多家银行沆瀣一气,擅自挪用投资者的资金,用后来者投资的钱当作收益或交易费用支付先前已经投资的日金宝投资人和大量没有实名的所谓金属交易商和关联机构。
泛亚经营过程存在的欺诈, 现在回过头来可以从当时泛亚自己制定的《风险控制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窥豹一斑。风险控制管理细则本来应该是份十分严肃的经营规章,但泛亚却把它当作游戏,因为其中一些内容竟然相互克隆。例如,细则的第十三条和第二十条的内容几乎一字不差。由此可以推断,泛亚的风险控制管理细则, 就像有专家分析“只不过是糊弄监管层而已”。
此外, 中国《期货日报》2015年11底披露,“泛亚对其授权服务机构的严重违规处罚,如同挠痒痒”。例如,泛亚授权机构天津泛亚伟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其员工私自制作业务张贴广告,无序开发市场,造成天津市场混乱,严重影响了所谓泛亚的品牌形象。泛亚的“处罚”也不过是让其在五个工作日之内完成自查及整改工作。
(记者:闻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