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用死囚器官后,中国器官捐献缺口更大。分析人士指出,可以采用对死者家属进行补偿的方式,鼓励死囚自愿捐献器官,同时应该发展干细胞和克隆技术,开发人造器官。
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星期四报道说, 曹燕芳离开护士工作,成为一名全职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劝说家人捐献刚去世的亲人的器官时,她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说服百分之一的家庭。那是2010年的事情。当时,中国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自愿捐献体系。
在2010年以前,中国是从死刑犯身上摘取器官的。从70年代开始出现器官移植以来,有数千甚或数万名死囚被摘去了器官。受遗体必须完好下葬的文化观念的影响,自愿捐献体系见效缓慢。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郝林娜表示,第一年只有34人捐献器官。
人们拒绝曹燕芳时给出的理由包括:“眼角膜捐献之后,孩子可能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我们已经这么可怜了,为什么还让我们捐献?”
中国每年有大约30万人需要接受器官移植。面对如此巨大的需求,依赖死囚的器官的供给体系因违反国际医疗道德规范而长期备受争议,目前这一体系正在发生变化,不过在一些领域,质疑依然存在。
器官移植学会(Transplantation Society)前会长杰里米•查普曼(Jeremy Chapman)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依赖死囚的器官永远都无法满足需求。他说,在人道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现代体系是必要的、可取的。
美国纽约的美中科技文化交流协会负责人谢家叶博士说,强制摘取死囚器官是不道德的事情,
“应该停止这一做法,但否可以用经济补偿的手段鼓励死囚及其家属自愿捐选器官,这也许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根据中国官方的数据,自愿捐献的数字正在增加。2015年全国2766人捐献了7785个器官。
但这仍比需要的数量少了大约29万个。这也表明了挑战的严峻程度。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已登记的器官捐献志愿者有6.6万余人。
谢家叶博士说,中国人自愿捐献器官的人这么少,和传统观念有关,
“中国的传统观念是要全尸,还有很多其它迷信的说法,要通过宣传教育逐步改变人们的观念。与此同时,要建立一个现代的人体器官移植平台,做到公平、公开,通过宣传,让人们知道这一制度的好处。”
谢家叶博士说,另外一个值得中国政府重视的是现在医疗科技正在突飞猛进,
“特别是干细胞和克隆技术的研究,现在眼睛角膜已经有了人工替代品,而且肝脏等其他器官的替代品研究也在进行之中,如果有突破,将大大造福于人类。”
谢博士说,中国政府目前在科技开发方面投资很多,应该重点考虑发展干细胞和克隆技术,
“中国科研机构前些时候在克隆羊和牛方面有进展,但是我希望他们在研究和开发人造器官技术方面多投些人力和物力,这样也可以帮助解决中国人体器官的短缺问题。”
记者高山(责编: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