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南京市人社局户籍歧视案后,反户籍歧视斗士苏敏又举报苏州市姑苏区法院执法犯法,以打破中国现行的户籍壁垒。
据中国致力于反就业歧视的民间机构“天下公”公布的信息,继对南京市人社局户籍歧视进行诉讼后,在中国被称为“反户籍歧视斗士”的苏敏女士,继续坚持针对户籍歧视的斗争,于8月29日又举报苏州市姑苏区法院执法犯法,因为它最近招聘公益岗位的条件是苏州户籍,涉嫌存在户籍歧视。
前不久,姑苏区法院公布对外招聘公益岗位并开始报名。而前些时候南京求职并投诉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户籍就业歧视苏敏(化名),在浏览网页新闻时看到这则招聘信息时发现,只有苏州市户籍的人才能报名。于是她登上“苏州人才网”查证此信息并确认属实。
苏敏认为,要求“苏州市户籍”属于户籍歧视。于是,她分别向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及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出了举报信。
苏敏表示,她这样做是因为当初自己也曾遭遇户籍就业歧视。
她认为,户籍是人为设限,不仅不利于求职者就业,更不利于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她表示,这次举报只是想强调,根据户籍给人设定限制是不合理的,她希望最终能在中国打破现行的户籍壁垒。
来自安徽宣城的苏敏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法学专业。继今年5月中旬她以“涉嫌户籍歧视和侵犯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对南京市人社局在玄武区法院提起诉讼、经过大概四个月的波折后,她的诉讼在终于在八月初受到建邺区人民法院的受理。目前,苏敏正在等待建邺区法院公布开庭审理的时间,并希望法院能做出公正的判决。
她在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采访时,就自己为何致力于反户籍歧视的活动这点表示:“我在之前与南京人社局在这方面就有过冲突,因为我想报名申请他们的电话咨询员工作都不行,因为没有南京本地户籍。然而,最近我看见苏州的公益岗位招聘信息,是姑苏区法院的,招收条件也是要求苏州本地的户籍。这两件事都是差不多性质的,就是给那些找工作的人不合理的待遇。”
据南京《江南时报》8月9日的报道,苏敏向南京人社局发起的反就业户籍歧视诉讼官司,被冠以中国首例反就业歧视诉讼的名头,这使她成了社会关注的新闻人物。多家媒体对她的案例也进行了跟进报道。
报道说,据国内反歧视机构“郑州亿人平”从今年1月到5月的一份跟踪调查显示,在招聘中有户籍要求的单位占比达99%,事业单位的户籍限制现象也很普遍。但敢于站出来说这种现象不合理、并将事业单位告上法院的,苏敏还是第一人。
然而,苏敏是否能胜诉也很难说。新华网的有关报道援引南京市律师协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徐勇的话说 “户籍歧视”这一提法,在招聘过程中没有法律依据,属于用人单位招聘的具体规定,不涉及违法。在《劳动合同法》及《就业促进法》中,有条文明示不允许对性别、宗教、民族等相关条款的限制,但却没有关于“不允许设置户籍限制”的条文。
但南京公益律师许英则认为,《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公平就业。对法律的理解,不应局限于法条。法律虽未明确禁止就业户籍歧视,但《就业促进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这种‘城乡就业平等’的规定,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就业中不应存在户籍限制。
位于南京的反歧视公益机构“天下公”的负责人程渊先生也表示:“我们想强调的就是,户籍这个从53年开始实施的制度,把人们分成各种不平等的人群,不仅涉及到社会财富的分配上,而且还涉及到迁移问题,以及教育、就业等领域。户籍制度发展到今天,实际上非常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人才发展。无论如何需要有些改变。”
新华网的报道最后指出,实际上,无论是在江苏省内还是省外,区县事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其户籍限制现象较为普遍。苏州、无锡一些区县事业单位招聘公告都明确要求“具有当地户籍”,除非外地求职者拥有研究生学历或副高以上的职称。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