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中国对于怎样做一个世界大国还“不是那么明白”

路透社16号发表东北亚事务与国际政治经济分析家彼得-马里诺的专栏文章。文章说,中国对于怎样做一个世界大国还不是那么明白。

彼得-马里诺富于深思的这篇专栏文章说,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国只是一个青少年(adolescent);就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突然间获得了成年人的体力和欲望,但又缺乏经营自己体力和欲望的经验和精明。

然而,文章说,“最近以来中国的行为表明,中国的外交政策正在走向成熟”。

文章说,“自21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一场巨变,从一个贫穷、内向的发展中国家变成一个全球经济大国;其利益和活动遍布全世界,使世界上每个组织和个人都忙不迭地要适应这个形势。”但是,“中共领导层多年以来都指望中国获得大国地位,至于一个大国的行为应当是怎样的,就不那么明白了。”

为了说明这个“不那么明白”,文章举了中国在非洲的活动为例说,中国在非洲进行了巨大投资,但是从这些投资获利的是中国的企业和非洲的权贵,而不是普通非洲人民。中国经常输出数以十万计的劳工去非洲搞基建;而受雇于这些基建或者开矿、伐木等项目的非洲劳工,经常抱怨工作条件低劣、报酬低下。另外,这些项目也与中国向国内输送原材料的工作分不开。这就引起了一些非洲和国际人士的侧目和批评,使一些人看到一个多世纪以前欧洲殖民主义的形象,也使人们产生了中国要干涉非洲内政的联想。

美中科技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谢家叶博士表示,用“殖民主义”一词来形容中国在非洲的作为并不确切:

“Colonialism (殖民主义)包括用不平等条约对领土进行占领,对当地人民进行欺压,对资源进行侵略性掠夺。”

北京大学访问教授、美国亚太法学研究所执行长孙远钊教授说,中国在非洲的经营取得了相对成功:

“过去十几、二十年中,中国对非洲是经济在前,政治、战略在后的一个布局;有点摸石头过河,并走边看的样子…… 在非洲的经营可能比欧美(在非洲)的经营要成功。”

孙教授提醒说,中国对于在非洲的活动可能引起的纠纷要有精神准备:

“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纠纷会出现,这都是将来需要未雨绸缪的事情。”

谢家叶博士提醒说,中国人要照顾当地非洲人民的利益:

“要注意当地的环境保护,照顾非洲民众的生活、教育、城市或乡村建设。”

(记者:杨家岱;责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