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名同性恋大学生因不满高校教材对同性恋“污名化”,向教育部申请信息公开未获回应后,3次向法院状告教育部不作为。本案日前在北京法院审理,当庭没有宣判。
据中文搜狐网9月12日报道,广东中山大学大四女生秋白(化名)发现一些高校教材中存在“同性恋是病态”等描述,她去年5月向教育部申请公开对此类教材的监管信息,并递交举报、建议材料,但均未在法定期限内获得教育部回应,她随即向北京市一中院状告教育部行政不作为。教育部后来称,未按法定期限回复信息公开申请是“工作失误而非故意”,建议秋白向教育部监督举报受理中心反映问题。秋白于2015年12月撤诉,向教育部监督举报受理中心发出举报信件,但仍未获教育部回复。今年4月,秋白以行政不作为为由第二次状告教育部,但未被法院立案。
今年5月,秋白就教育部不回复举报信件一事,向教育部政策法规司提起行政复议,教育部仍不受理。今年6月,秋白以行政复议未被受理为由,第三次向法院状告教育部,要求法院判令教育部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9月12日对本案首次正式开庭,约半小时的审理后,法庭宣布择日宣判。
对于秋白诉教育部案,关注同性恋和跨性别团体权益的广东高校学生珊姐(化名)9月12日晚间接受本台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
“我觉得秋白她们做这件事情真的是非常好。在我看来,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中华精神科学会2001年发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认定同性恋是一种性倾向而不属于病态。不过,民间公益组织“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2014年8月发布的《中国高校教科书中对同性恋的错误和污名内容及其影响调查报告》显示,包括《变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90本2001年后出版的教科书中,有40%的书把同性恋视为病态,有50%的专业书主张把同性恋治疗成为“正常”的异性恋,心理健康教科书中有57.14%把同性恋分为真性、假性和精神性。这些研究观点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被西方学界摒弃,至今普遍存在于国内教科书中。
北京“同志平等权益促进会”成员燕子(化名)认为,高校教材公开“污名”同性恋是在传播错误的知识,也对同性恋群体造成歧视和伤害。
“同性恋的学生,他们看到教材这么说同性恋,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他们本来自我认同不是很好,就会问自己真的是变态之病吗?另外,这种教材说同性恋是病,很多普通的学生,接受了这样不正确的教育以后,实际上是在加重这样的歧视。”
路透社9月12日的相关报道说,中国教育部并没有派律师出席星期一的庭审,参加庭审的教育部工作人员拒绝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秋白对教育部的态度感到失望。秋白的代理律师王振宇对该案结果并不乐观,但希望法官能依法行使职责,做出能令人接受的宣判。
(记者:林坪 责编: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