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京华时报”最近联合新浪教育频道共同开展了“中小学生睡眠时间”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孩子每天22点钟之后才能睡觉,50.1%的家长认为,睡眠时间不足已经影响了孩子的日常学习和生长发育。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睡眠不足主要原因是家庭作业太多,除此之外,还有繁重的课外活动,奥数班,英语班等等。杭州师范大学的岳刚德教授认为,儿童睡眠不足会造成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运动技能下降;影响他们的自控能力,导致容易分神,攻击性强,以及出现多动症等。岳教授认为,中国的教育系统行政干与太多,一切以应付考试为中心,导致学生课业负担繁重,
“为什么要考试呢?我们都清楚,因为通过考试这样一个模式,最终实现的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再分配。比如说我孩子,我作为家长我能把握我的角色,但我的孩子如果他努力,他成绩好,他可以通过努力自己可以享受比较好的教育资源。因为上北大,比如随便举个例子,那么他资源配置是比较充足,它是不可能拒绝那种高分的学生的。不管你是什么背景的学生,只要成绩高,成绩好,当然是受欢迎的。”
岳刚德教授说,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睡眠不足问题,难以达到国家提出的“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十小时、初中学生九小时、高中学生八小时”的标准。岳教授说,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往往是通过考试来决定的,特别是高考。考上清华北大基本上是凭一个学生的高考分数,而美国的大学在学生的入学标准方面往往有多方面的标准,除了考试成绩之外,还要看平时的学习成绩,另外还参考学生的领导才能、老师的推荐、音乐或体育特长等等,
“美国的教育评价和标准如果我们说它是一个多样化,其实,通俗地说是各个指标在它最终的评价体系当中,所占的权重有多高和多低?那么,这样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什么?那就是它对学生的一个引导就是学生最终的竞争是差异化的竞争。换句话说,我可能某一学科的成绩不怎么理想,但我另外某一方面可能显得比较突出,那么,我在比较突出这方面我们能发展得更好的话,其实,我就可以通过这种差异性的竞争,再通过考试找到我应该或我想要找到的位置。”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天体物理教授方励之教授说,中国高校入学制度不能够仿效美国的形式,因为中国社会很注重人情关系,需要高考这样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
“当然,这一个成绩来定是不全面的。可能失去很多其他的信息。一个人发展的确是要全面的,不光是学业,其他方面修养、或者能力。但是,我想在中国可能很难改,至少目前很难改。因为其他的项目大多是靠推荐了,这种在中国好像很容易出现舞弊。”
方励之教授说,要保证中小学生的睡眠,必须要求家长和学校双方配合,不要给学生太多的学业负担。孩子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改革要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入手,要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仅仅靠题海战术远远不够,因为实际生活中很多问题是没有解的。
“探索或者是发展很多都是开始没有解或者说不知道解,连老师也不一定很清楚有解。所以这种探索就需要真正放开去做,这确实是培养能力的。但是对于做习题或者做考题跟习题是类似的,这都是有解的,这种培养有用,但是,确实有它的缺陷,就是创造能力就培养很差了,往往是只需要知道某种方式或者是背某种东西你就可以发现这个解。”
方励之教授说,中国的学生成绩突出,但往往不提出自己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课,
“实际上做研究首先一步就是会看到问题,看到现有的科学发展里哪个地方可能有问题,我可能能试探、能解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你不会看到问题,那你根本就还没有学会独立研究。”
接受采访的两位专家都表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一定要从死记硬背向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过渡,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