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兰克福书展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博览会之一。为此,中国政府非常积极地争取到中国作为今年法兰克福书展的中心题目。九月十二号、十三号在法兰克福举办的关于中国和世界的研讨会,是中国政府作为推进影响的最重要的前期活动之一。这个由法兰克福书展公司、中国新闻出版署等六个单位联合举办的研讨会,受邀的两位异议作家贝岭和戴晴,后来又被以各种方式排除在外,直到九月十号上午在德国媒体上曝光后,十一号他们都自行到达了德国,书展公司才公开表示道歉,接受他们参加会议。但是在第二天的会议开幕式上,中方代表团集体退会,使得这次会议成为当天德国最大的新闻之一,引起德国民众和媒体的强烈关注。现在尽管这个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已经结束,但是有几个声音给德国的民众印象深刻,恐怕一时很难消失。
一个是前中国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先生的讲话。梅兆荣先生说,我们来到这里是交换意见的,而不是来听民主课的。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记者发现,梅兆荣先生严厉的声调,给德国民众和媒体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对此感到惊异。一位德国记者评述说,怎么还是那种冷战时期的语调!一位德国民众问旁边的人,他不是曾经在德国生活过很长时间吗,怎么还用这种语气说话!

出席开幕式的法兰克福市长罗特女士公开评述了会议出现的情况。罗特市长对于法兰克福书展组织者的行为表示遗憾,认为那是很不聪明的。她说,如果我邀请了什么人来,我知道我为什么会邀请这些人,这就是说,作为主人,不应该由于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意见。谁如果拥护民主,谁就必须坚定不移,就不应该害怕中国方面的那种退会威胁。
这次研讨会给人们留下的第三个重要印象就是,正如德国电视台等媒体评述的,参加会议的中国人中只有戴晴和贝岭的发言不需要经过上级批准。
梅兆荣说,这两个人不代表十三亿人,对此贝岭对德国媒体评述说,十三亿人怎么会只有一个声音呢?独立的声音也是中国人的声音。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天溢由德国发来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