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虽已渐渐远去,那个时候对于国学和孔孟之道的批判也被后来大半个世纪的喧嚣和巨变所掩盖,但却没有彻底沉寂或终结,文革中的批林批孔是一个例子,最近清华大学开设《四书》必修课引发非议是另外一个例子。清华大学的彭林教授为四书张目,认为《四书》的"核心概念可以超越时空",但是网上的非议居然也闹得"沸沸扬扬"。
美国博尔州立大学教授郑竹园表示,他同意彭林教授的观点,因为《四书》教人以做人的准则:
“我赞成教授的观点,因为新的一代、上网的一代有自己的语言,当然对古典的东西不愿去学,但是从做人之道来讲,我们这一辈是受了儒家的教导,行为不会乱搞,一生做人都有一个准则。这个准则都是从孔孟之道来的。”
郑教授说,孔孟之道的核心价值并没有过时,比如对国家的忠、对父母的孝,等等:
“无论怎样从现代人的观点,孔夫子的很多话、每句话都是很实在的,很多基本的东西还是对的。讲到贪污,说国家用小人,国家就完蛋了。忠孝仁爱正义和平,这还是一个基本的东西。对国家不尽忠,对父母不尽孝,那生养孩子做什么?不管是哪个政权都不能讲对国家不尽忠,对父母不尽孝。没有仁爱之心、不讲信用、不讲和平,这个世界就会大乱了。”
旅美科学家方励之教授表示,《四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文献之一,可以作为大学的选修课,但不必作为必修课:
“《四书》、《五经》可以在大学开课,讲中国的《四书》、《五经》,国学的东西,但是不能成为必修课,没有必要成为必修课。因为,有的学生要了解中国古典文化、文献有什么的内容,听这个也是好的,但是每个人必修是什么意思?我觉得它的地位就是这样,它有它的历史地位,它道德的那部分还是有现实价值的。要把整篇都搬过来,我就觉得是倒退到五四之前了吗?”
方教授说, 五十年代的反右和六、七十年代的文革与儒家的“仁义”理念背道而驰:
“共产党第一次批判就是反右那个阶段,有人说‘六亲不认,现在就要六亲不认’。我们也是第一次听到,因为这个观点对我冲击很大,我记得这个事情,叫‘六亲不认才行’,是很可怕的。当时虽然提倡,但是大家还是六亲要认的,后来慢慢到文化大革命确实就变成这样了。”
方教授对《四书》所揭示的某些伦理观念予以肯定,比如诚信。方教授说,没有诚信的社会很难真正稳定:
“现在到处都是毒奶粉等等事件,明显有很多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没有一个基本的道德观,完全是奸商、奸诈。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大家相互的信任,这个社会就很难稳定。”
博尔州立大学的郑教授认为,眼下的金融危机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的贪婪所致。他说,如果人人都懂得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道理,也许就不会那么贪了:
“现在这个社会这样乱,就是因为每个人都贪。为什么会经济危机?就是表现了人的贪性,钱越赚越好,不顾后果。这就是做人没有立身的一个原则。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是对的,如果没有立身之道,就容易走向歧途。”
郑教授希望年轻人不要因为《四书》文言的难懂而放弃学习。他说,只要肯下功夫,语言的障碍是可以克服的。
这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