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出口管控各有利弊

中国从2006年就开始逐渐对稀土生产和出口的管控由中日从钓鱼岛事件引发全球, 特别是欧美和日本的关注。有专家表示,中国对稀土出口管控其实各有利弊,短期利好,长期利空。下面请看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闻剑的采访报道

被形象地称为工业“维生素”的稀土是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等许许多多高科技和正在蓬勃兴起的清洁能源产品制造的润滑剂。高技术的武器研发和装备离开稀土材料至少目前立刻会难以为继。

现在,中国大幅减少稀土出口,暂停向日本出口。

对此, 美国纽约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台海军情”防务评论发行人梅复兴表示,中国控制自己稀土生产和出口有其一定的道理:、。

“因为其实中国不是世界上蕴藏量最大的国家。现在开发和提炼加工,的确它这个工业是最大。

不过,占百分比非常得高,所以它任何的不管少5%、10% 世界上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当然我想中国出这一招的问题很多,其中之一也可能是用这样的方法迫使或诱使先进国家将他们更高科技的产业挪到中国来建厂制造。

这样你不用担心稀土能不能出口的问题了。”

不过,梅先生也表示,即使当他国将使用稀土的先进科技生产转移到中国,稀土的主要最终用户还是外国公司,区别是使用稀土的高科技产品和武器装备将来可能成本上升。

资料显示,虽然中国目前占全球稀土已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但却提供全球97%的稀土供应。

有专家估计,中国如果继续按照现有的稀土经营和生产模式,20年到50年后, 稀土在中国将成为稀缺材料。

有不少报道说,中国目前利用自己手中几乎对全球稀土供应的垄断地位威胁或要挟欧美和日本,将稀土当成与欧美日在政治上博弈的筹码。

对此,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当代研究中心学者赖洪毅博士认为, 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总体来讲,中国对稀土这个控制政策,它想做的话当然是有能力对这些资源都有些影响了,调控了。

但是,从长远来讲,我觉得它也不完全是一个政治的原因,我想是多方面的。把它简单作为一个政治筹码我觉得太简单了。”

中国稀土的出口2010年与2009年相比减少了大约40%。开采稀土的代价是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有专家表示,环境因素也是两个稀土储量大国美国和俄罗斯目前稀土开采和生产为零的一个重要原因。

赖洪毅博士表示,在稀土问题上,欧美国家和中国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各说各有理。

“说白了有时候欧美对中方好多看不起,不看对方。从局外人来讲,中国有些时候它也不高兴。在国际能源跟原材料市场里面它觉得受到现有大公司的排挤,很多是一些西方的大公司。比如购买西方的企业啊,比如在澳洲做铁矿石、铝土方面做一些合作啊,最后结果都不行。”

虽然目前中国稀土生产管理不善, 效率低下, 走私猖獗, 但早在1991年中国就把稀土列为国家保护矿种,待遇比石油还要高。

梅复兴表示, 现在因为与日本的摩擦中国在稀土问题上如此动作,其长期对中国自身利益的负面的影响不可小觑。

“倘若看电影,或者现实生活中也有。有的匪徒抢银行,结果被警察包围了,他就绑了个人质用枪对着他人头说:‘你们再往前一步,我就把他的头打爆’。

问题是这个人质他活着的时候对你才有价值。

同样,稀土这事儿也是一样,今天它引而不发的话,其实大家都会很害怕。

今天他拿出来了以后,大家不能够想向如果我们有一天完全没有稀土,那好,我短期之内对你忍气吞声,长期一定会去想出新的法子。

至少有部分的应用,替代品,不要用稀土。”

已故中共领导人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有一句名言:“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当有一天世界不再像今天在稀土问题上依赖中国,中国的稀土优势可能就不存在了。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闻剑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