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焦虑 -- 郑连杰行为艺术(组图)

去年7月听说杨佳事件后,旅居纽约的艺术家郑连杰深有感触,决定以作品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他扛起自行车,赤裸上身,在身上写着"某年某月在某地租车"的字样,在中国几大城市骑车行走,引起众人关注。这套照片正在纽约的「中国病人」艺术展上展出。在采访中,郑连杰向本台记者讲述了他的创作历程和理念。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紫荆发自纽约的报导

今年一月到三月,作为「中国病人」艺术展的一部分,郑连杰的“非常旅途--在中国租自行车”在曼哈顿的「后世纪画廊」展出。为这套作品,他先后在成都、拉萨、青岛、上海骑车,拍照,引起众人围观。

郑连杰:“到了上海也是很多人围观,但很多人不谈。我觉得上海每个市民都知道这个事了。我私下里跟上海市民交流,谈这个事情,他们都知道,包括他们的不满。南京路上人非常的多,很多人拍照,和我拍照,但是他们不说。”

郑连杰说,杨佳这个事件是他对整个司法的一种看法。所以在拉萨的布达拉宫前面也做了这个作品。

图片:在西藏布达拉宫(郑连杰提供)
图片:在西藏布达拉宫(郑连杰提供) (郑连杰提供)

郑连杰:“我到了拉萨之后,整个街头上全是军人,还有特警,荷枪实弹。很多朋友不让我去西藏,觉得比较危险。特别是经历了314事件之后。我去了之后,在街头上看到的东西对我的视觉冲击很大。 军人特别多,我想起了1989年六四北京的时候。那个时候1989年六四的感觉在西藏是重演的。”

尽管表述的方式一点也不暴力,选择的符号自行车,关注杨佳事件的人都懂。但因为是自由的呐喊,所以郑连杰和摄影师在现场还是有点紧张。

郑连杰:“行为艺术的表达方式跟其他不同在於,创作者跟环境的互动,场域感会直接影响创作者的心理反应。它是对我个人的一种检验、一种砺炼。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在这个地方留下来这个声音,这是一个历史。”

他这套摄影作品2008年12月参加了北京798的名为「暗伤」的展览,但策展人担心无法通过审查,而不愿把作品挂出来,只能印在画册上。郑连杰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在这个事件上是不应该回避的。

郑连杰:“很多人追求的不是艺术,而是一种成功。我觉得今天的艺术,不是简单的工作室里面的一种追求视觉愉悦的一种作品,不是为"小资们"提供的一种视觉的愉悦和视觉的温床。今天的艺术不完全是一种声音,还有不同的声音,就是我们对自由和人权的表达。”

中国病人

图片:1993年在长城的作品“ 大爆炸--捆扎丢失的灵魂”(郑连杰提供)
图片:1993年在长城的作品“ 大爆炸--捆扎丢失的灵魂”(郑连杰提供) (郑连杰提供)

郑连杰1993年在长城上创作了“大爆炸--捆扎丢失的灵魂”, 被艺评家定为90年代初个人的独立宣言。六四时,被坦克碾成一片的自行车对他的视觉冲击非常大,感受到自行车与中国人的渊源,於是他选择自行车作为创作元素,车轮也有一种时间的象征。

郑连杰:“1989年的学生运动影响了我,那时28岁。1989年到今天,20年了,中国社会,不光是思想上的滞后,仍然是一种声音,我觉得这个进步非常的缓慢。甚至于我没有看到进步。 所以「中国病人」,这个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个病,这是精神性的一种病。”

郑连杰旅美12年,每次回到中国就有一种紧迫感和焦虑。作为独立艺术家,追求自由理念,但面对中国有时会茫然。

郑连杰:“还是关于信仰的问题,对於人的尊重的问题。虽然说,有很多人,包括很多学生在呼吁,中国在走向一个公民社会,但是通 过杨佳事件,我们看不到这种希望。我觉得现在比过去还要厉害。我觉得是一种倒退。这种倒退是反映在人的精神上和对思想的控制上。”

他看到极端的拜金主义和腐败之风是中国非常大的现实问题,而且虚假。很多知识分子变成文化奴才。

郑连杰:“ 官方所主导的所有意识形态和宣传,对整个中国现状的一种制约。不是说我们中国人民缺少智慧。中国人民拥有爱,拥有勤劳,拥有智慧,但所有的这种优点,在扭曲下被剥夺了。 ”

郑连杰1962年出生前,父亲就被打成右派。他哥哥的老师因为听苏联电台被打成叛国罪流放。在作为政治对立面长大的过程中,他见证了那一段历史。

郑连杰:“我们的邻居,包括街道的很多人,他们的眼光就可以杀人的。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是真的有问题的。所以说「中国病人」这个力度远远不够穿越中国那个时间直到现在的残酷的事实,就是政治社会对人的心灵极度的扭曲和心灵的残害。”

郑连杰说,那些在文革期间和文革之后,扮演积极的角色迫害他家人的人,是一种政治的基因和病毒。他们自己意识不到,是那个时代赋予他们的。那些人有的五十多岁就得怪病死掉了,有的疯了,流落街头。

「中国病人」是纽约「后世纪画廊」开幕的首展。汇集了10位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了在中国不容易全部谈出来的理念,包括画家苏上舟的没有人物五官的「集体照」,卢晓川拍摄的规规矩矩坐在那里的精神病人(摄影作品「那里那时」)。女画家郭燕描绘无助的人漂浮在城市上空。

郑连杰打算在北京、香港和纽约继续做他这个「非常旅途」的主题。在北京,他选择石景山区的双泉寺。因为杨佳博客的首页照片用的就是这座庙里面的古碑「万古留芳」。

郑连杰:“去了双泉寺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我觉得双泉寺的这种破败,就像我们现在人的这种内心似的,真的,是坍塌的,是残破的,是废墟感的,在现实生活中。”

这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紫荆发自纽约的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