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杂志日前发表文章说,严重干扰改革推进的“中梗阻”“肠梗阻”不会少,但尤其需要下力溶解的是集团式“中梗阻”。分析人士认为,深化改革最大的肠梗阻是既得利益集团。
《瞭望》杂志的文章说,干扰改革推进的“中梗阻”大概可分为四种:在上,政商联手,动摇干扰改革的顶层设计;于中,本位主义,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甚至利用手中权力直接设障阻挠改革推进;在下,为官不为,消极抵制,甚至借改革之名直接侵害群众利益;于侧,群体性盲动,甚至借虚假“民意”破坏改革环境、影响发展稳定。
文章说, 2月27日,在深改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改革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对此表示,深化改革遇到中梗阻在中国已经是一个老问题,
“在胡耀邦赵紫阳时代,中国深化改革就遇到中梗阻问题,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中央深化改革计划在基层受到了一些保守势力的反对,因此被称为深化改革的中梗阻和肠梗阻。”
夏明教授说,今天中国深化改革面临的中梗阻和当年有些不同:
“经过二三十年的经济改革,中国的基层政府也有了改革的愿望,但是很多基层官员目前对习近平的改革目标有点摸不清,吃不准,因为中央的改革政策往往摇摆不定,究竟会走多远,很多人抱着观望的态度。有些官员甚至对习近平的改革政策有强烈的抵制。”
《瞭望》杂志的文章说,改革,一定会遭遇梗阻的,否则就不叫“改革”。改革开放初期的“中梗阻”,更多是思想、观念特别是意识形态上的“梗阻”,包括改革前景不确定性导致的“消极梗阻”。而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利益变化巨大,利益格局集团化特征明显,直观表现在以“阶层认同”为纽带的利益集团分化。这种“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分歧、对立、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利益集团为着某种“共同目标”临时联手也是有的。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说,目前中国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就是官商联手的国有企业,他们是计划经济最大的受益者,必须削弱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胡星斗教授说,目前的反腐运动是打击既得利益集团的一个好办法,但有些官员因此而懒政、怠政,
“如果官员懒政、怠政,就让这些官员下岗,目前中国官场冗员太多,削减百分之九十的官员都不为过。”
(记者:高山;责编: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