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发表「六四」廿六周年感言,认为中国大陆政治改革相对脚步较缓,国际社会对大陆的人权印象停留在「六四」,让人感到失望。马英九呼吁中国当局应采取必要行动「平反六四」,抚平伤痛,才有助于达到习近平期待的「两岸人民心灵契合」。
周四是「六四」廿六周年,在台湾,总统马英九发表「正视历史,走出伤痛,创造未来」的中、英文两版本的「『六四』廿六周年感言」。马英九周四未公开发表与「六四」纪念有关谈话,只发表此份书面感言,而这也是马英九最后一次以总统身分发表六四感言。
总统府发言人陈以信接受访问,代为宣读马英九的感言,陈以信说:「马总统表示,今年是『六四』事件廿六周年,也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这两个重大事件教导我们同一件事,就是不论中外,主政者不能回避伤痛,必须勇敢面对历史、痛定思痛,才能走出阴霾,迈向未来。」
陈以信表示:「今天是马总统最后一次以总统身分发表六四谈话,他特别要呼吁大陆当局,正视历史,走出伤痛,创造更有对话基础的共同未来。」
马英九在六四感言中提到:「七年前他就职时曾说:『我们真诚关心大陆十三亿同胞的福祉,由衷盼望中国大陆能继续走向自由、民主、均富的大道,为两岸关系长远的和平发展,创造双赢的历史条件。』」
马英九接着强调,「『平反六四』,就是为两岸创造双赢的重要历史条件之一。正视历史,尤其是『六四事件』,我们认为,这样的共同基础会更加稳固。」
马英九表示,他上任后以「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为基础,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成功打造出台海两岸「和平、繁荣」的现状。「但由于两岸制度间存有巨大差异,两岸人民心理上产生相当距离,大陆领导人习近平先生也说过,两岸人民要能『心灵契合』,我们认为,要缩短心理距离,要达成心灵契合,『和平与繁荣』只是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则要靠大陆致力推动民主化改革才能达成。」
马英九还提到,去年双十国庆致辞时他曾呼吁,大陆在推动政治改革时,建立包容异议分子的民主价值,逐步推动具有大陆特色的民主化进程。马英九强调:「容忍歧见不是舶来品,中国春秋时代的子产,就以不毁乡校、容忍人民批评政府,获得时人的赞赏。」
马英九指出,三十年前,台湾从威权走向民主的经验证明,政治改革或许有阵痛,但不会造成灾难,反而成为国家新生的契机,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是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就不能振翅高飞。
马英九肯定过去三十年大陆经济改革成就斐然,回头来看,当年的改革者,绝对无法想像能有今天的成果。改革开放不但没有造成灾难,反而使大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准也有显著的提升。但马英九话锋一转表示,中国大陆的政治改革却相对脚步较缓,国际社会对大陆的人权印象,停留在「六四」,凡此种种,不免让希望两岸关系未来进一步扩大与深化的人,感到失望。
陈以信说:「马总统诚恳期望大陆当局能正视『六四事件』,一方面绝不能让悲剧重演,另一方面更应该采取必要行动来『平反六四』,积极抚平受难者与家属所受的伤痛。这样的行动,必然会对台湾产生极大的正面作用,拉近双方心理距离。让两岸互动有更稳定与更丰富的共同基础,为后代创造更有开创性的未来。」
马英九认为,如同台湾每年不断纪念、反省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与一九五零年代的「白色恐怖」时期一样,任何政府面对伤痛历史,都必须「就事论事」、面对沈痛家属,更需要「将心比心」。
特约记者:夏小华 责编: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