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高法首提周永康“搞非组织政治活动”

0:00 / 0:00

中国最高法院在其年度报告中,批评周永康、薄熙来等人“践踏法治,搞非组织政治活动”,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当局将反腐由经济层面上升至政治层面,印证了民间有关“周薄政变”的传闻。也有人指,宪政体制下不同党派的公开竞争很正常,但中共没有这种机制,周永康等就成了整肃对象,凸显中国法制缺失。

中国最高法院周三发布年度工作白皮书,其中提到“法院加强严守纪律教育和廉洁司法教育,教育干警充分认清周永康、薄熙来等人践踏法治,破坏党的团结,搞非组织政治活动的严重危害,彻底肃清周永康严重违纪违法对法院工作造成的恶劣影响。”这也是官方首次定性周永康“搞非组织政治活动”。新华社、《环球时报》等多家大陆媒体均报道了有关内容。

香港时政刊物《前哨》总编辑刘达文周四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非组织政治活动”类似文革时期的提法,说明随着反腐深入,周永康等人所涉及的问题已经从经济层面上升至政治层面,

“几个月前,习近平有个讲话,说现在利益集团里面有些人拉山头,搞组织,从事非法活动。随着打虎查下去,这个利益集团的能力、组织、行动逐步逐步就展现出来了。上面是盘根错节的,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查处非常困难,而且不光是搞宗派主义,而是可能从事一个分裂党的(活动)。这个就变成政治问题了,不是原来经济问题、腐败问题。这种非组织活动牵涉到政治层面可能就另立山头,等于说另立中央,对现行的组织构成威胁了,所以上升到政治层面。好像文革结束的时候,四人帮属于反党的问题了。”

消息也引发外界广泛关注,北京大学法学教授贺卫方在微博上写道:周薄是如何践踏法治的?他们是各践踏各的,还是同伙?也有一些律师质疑,周永康案尚未审判,就先定性,是否属于未审先判,践踏法治?

网民“我的手机总没电”则说:当时九常委,周排第九,是他自己一个人瞒着其他前面八个常委偷着搞“非组织政治活动”,还是另有“盟友”?常理来看,感觉后者可能性大,那么问题来了,盟友会是谁?或是哪些?

维权人士王德邦周四向本台表示,官方对周永康案一直讳莫如深,鲜少提及。而在这个时候最高法的年度报告再次涉及周永康,意味着周案的调查已经进入尾声。

“这次在这个时候(提周永康等人搞非组织政治活动),可能这个案件也进入了后期,各方面的证据,各方面要控制的人员可能已经调查了解得相当清楚了,根据反腐进一步的推进,也根据中国新的当权者的权益进一步的稳固吧。他们觉得在这个时候可能需要走进一步的程序,比方说开庭审判。”

有舆论认为,将周永康定性“搞非组织政治活动”,等于将案件升级,周将面临重判。不过,独立中文笔会成员朱欣欣周四则向本台表示,这一提法或许是执政者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而周永康的举动,如果在宪政体制下,应当是可以按照公开、公平的原则进行竞争。

“他之所以要把他上升到一个政治的高度来说,我想他也想通过这个来证明现在的领导人的执政的合法性,不像仅仅是用腐败等等理由来打击对方,因为周永康是政法的,他也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周永康这样的人物,他在中共内部的这些活动,如果在一个宪政体制下,应该是按照公开、公平的游戏规则进行竞争。可在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合法的,允许党派进行公开政治竞争的这么一个环境,这个体制。只能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手段,和自己的政敌进行博弈。如果他胜了好说,如果败了就成为所谓违法乱纪的整肃对象。这实际上是不正常的。”

朱欣欣认为,周永康的“落败”事实上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凸显了中国法治的缺失。

(特约记者:扬帆 责编:胡汉强/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