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六月中旬的中印边境冲突,让双方伤亡惨重,把世界的目光陡然从新冠疫情拉到中印交界处的那条漫长国境线上。最新发展是双方军队已经向后撤退,但是这场冲突是否完全画上句号还难说。今年正值中印建交七十周年,这场边境冲突是否意味着中印两国关系的重大转变?在中美关系日趋恶化的背景下,中印关系又是否会给世界带来新的变数?
这场发生在在喜马拉雅山麓深壑湍流间的战斗,颇具冷兵器时代的特征。中印双方士兵贴身肉搏,石头、狼牙棒都派上了用场。有些难堪的是,战斗双方都是当代军事实力靠前的亚洲大国。
即使如此,战斗的伤亡可不算小,印方自称有二十人战死,印度媒体也说中方至少四十名士兵死亡。外界惊呼,中印是否会真正开战?
而这场肉搏战在中印之间,乃至国际社会,引起的震动却远远没有平息。
印度前驻华大使拉奥琦(Nirupama Rao)最近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一次视频研讨会上强调,“这场冲突被认为是中印关系的转折点,因为它损坏了这两个亚洲大国长期建立起来的关系结构。”
这次冲突发生的时间点,恰是中印建交七十周年,这让外界担忧,中印关系是否由此转入衰退的纪元?
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人民是兄弟
虽然中国与印度两国在现代意义上建立外交关系仅有七十年,但这两个在地理上背靠背的文明古国之间,文化交流却有几千年的历史。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最早从东汉时期开始,就绕着喜马拉雅山麓的南北两条线传入了中国,并最终形成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佛教东移,佛教中心从印度转移到中国。
到了近代,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民众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当时的中国报纸称之为“兄弟般的帮助”、“患难之交。”
这种“兄弟般的情谊”延续到了中共建政之后。1950年,印度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1953年底,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北京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基本原则也很快得到了印方的赞同。
接下来的中印之间似乎迎来了其关系史上的高光时刻。1954年6月,周恩来第一次访问印度,受到印度十万民众夹道欢迎,“印地秦尼巴依巴依”( 印中人民是兄弟)和“潘查希拉金德巴”(五项原则万岁) 的欢呼声响彻印度街头。
但在巴依巴依(兄弟兄弟)的呼声背后,中印关系的隐患早已埋下。
从兄弟走向对抗
首先掀起波澜的是边界问题。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未来印度和南亚倡议”负责人阿帕纳·潘得(Aparna Pande)告诉本台,“这两个现代国家长期以来存在的边界争议,是殖民时代的遗产。现代印度从英帝国手中继承了后者划定的边界,而中国则从未接受这个边界。”
在20世纪现代民族国家观念进入东方之前,中印之间只有模糊的习惯边界。但19世纪末开始,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次大陆和中亚地区不断突进,先后在中印边界划定了“麦克马洪线”、“约翰逊线”和“马继业-窦讷乐线”等三条国境线,突破了中印之间的“传统习惯线”。尤其是麦克马洪线,从中印习惯线北进,把传统上属于西藏的九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英属印度。
英帝国崩溃后,印度认为自己应该继承英国在印度的遗产,逐步派军队突破中印传统线,在英国的划界附近设立据点。1950年代初中国军队进入藏区后,中印两国开始出现边界冲突,并逐步升级。
在另一方面,因为不满北京政府对西藏社会的强制改造,西藏的政教领袖十四世达赖喇嘛于1959年3月出走印度,在达兰萨拉建立流亡政府。印度成为达赖喇嘛的庇护地,中方认为印度是想以此来牵制中国,这进一步激化了中印之间的矛盾。
1962年底,中印边境战争爆发。这场延续一个月的战争在中印边境的东段和西段同时展开,但主要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区进行。中方军队进攻到其主张的中印边界后,主动回撤并单方面宣布停火。
最终,中国守住了西部边境的阿克塞钦地区,而印度在中方后撤之后,恢复了对藏南地区的控制。在战争中,中方伤亡超过两千人,印度包括伤亡和被俘的人数则达到七千。
阴影和冰点
虽然中印双方都宣布自己获得了战争胜利,但国际媒体认为这是一场让印度蒙羞的战争,当时印度领导人尼赫鲁也在印度国内遭受猛烈的抨击。
印度对中国的不信任也由此加深。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汉学家狄伯杰(B. R. Deepak)向本台分析了印度方面的心理:“印度人常常被媒体告知,中国是不值得信任的,因为他们会象1962年一样对待我们。中国会在我们的背后捅刀子。”
中印战争的局面也推动了两国核武器的发展。1964年,中国首次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又成功试爆了氢弹。而印度一方,在多年寻求国际核保护无果的情况下,于1974年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爆,核弹的代号为“微笑的佛陀。”
中印的关系在1962年战争后降到了冰点。直到1988年,时任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两国关系才破冰。随后,中印通过联合国、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展开对话和合作。
但中印之间仍然缺乏互信,彼此的关系发展缓慢。一位曾到印度访学的中国南亚问题专家匿名告诉本台,“中印关系可以说,仅仅是最近十年,或者是最近五年,才快速发展起来。就中印两个大国的关系来讲,这种交往程度是非常不匹配的。”
剪不断理还乱的边界问题
边界问题始终横梗在中印之间。印度和中国就两国边境线的长度一直无法达成一致,但双方边境线大致可以分为东段(涉及藏南九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西段(涉及中国的阿克塞钦和印度实际占领的拉达克地区)和中段(与尼泊尔交界)。在每一段上,中印之间都有争议的区域。
在东段,因为中印自1950年代以来长期派军驻守,双方对彼此的界限比较明确,争议并不太频繁。但在西段,由于山高谷深、天气恶劣,给军人驻守带来困难,给双方的边界争议留下较多的空间。
最近这次中印冲突发生在拉达克地区的加勒万河谷,就是位于西段。中印双方长期在该地段的实际控制线上巡逻,但实际控制线并没有标注,双方不时互相越界,甚至发生面对面的冲撞和混战。
本次冲突发生后,中印互相指责,是对方在实际控制线上修建基础设施,却拒绝停止。
" 基础设施武器竞赛 "
多年来,中印双方都沿着实际控制线修筑公路或据点,甚至形成了所谓的“基础设施武器竞赛”的格局。
中国早在1950年代后期就沿着中印的西段边界修筑了叶拉公路,把阿克赛钦与新疆和西藏相连。自2016年以来,中国政府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更加大了在中印边界国际公路的建设,并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相配合。
这些举动引起了印度的不安。印度近几年也沿着中印边界修筑了不少的公路和基础设施。
美国智库哈德逊研究所的研究员潘得认为,印度方面只是为了赶上中国的步伐:“中国已经沿着中印边界修筑了很多基础设施,这意味着中国可以把大量部队输送到边界地区。印度只是在近十年才这样做。印度在这方面实际上还落后于中国。”
印度的举动也激起了中国的警惕。华盛顿智库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高级研究员孙韵认为,中国对印度的主要担忧是印度的“蚕食”政策,中方不愿同印度开战,这就给印度不断前推留下了余地。中国认为印度是在切香肠。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员丹尼尔·玛基(Daniel Markey)也解析了中方的心态:“一些中方的分析家会认为,(印度的举动)至少会影响到中国内部新疆和西藏之间的联络,印度会对这个敏感地区的道路和通讯形成军事压力。”
玛基认为,从广义上来说,中方其实是担心新疆和西藏地区的稳定。他指出,西藏问题是中方在中印关系上的核心担忧之一,除了目前身居达兰萨拉的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之外,还有下一任达赖的人选问题。“为了巩固北京对西藏的控制,中国政府希望控制下一任达赖喇嘛的人选,以及他在什么地方出生。这个问题西藏还在争议中,因为很有可能下一任达赖喇嘛会是在印度控制区域出生。”
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铁哥们
探讨中印之间的争议也必须提及巴基斯坦。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3年访问巴基斯坦时,对巴基斯坦媒体说,中巴之间是铁哥们儿。这其实是中巴关系的老生常谈,巴基斯坦也因此成为中印之间纷争的诱因。
印度和巴基斯坦常常因为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争议产生对抗。一位曾到印度访学的的中国南亚问题专家匿名告诉本台,“克什米尔对于印巴来讲是非常大的一个领土争议。克什米尔处于高原地带,它同时俯瞰巴基斯坦和印度,这个问题还是最主要的。”
中国控制的阿克赛钦和喀喇昆仑走廊也处于克什米尔地区,但中巴之间早在1960年代就通过协定划定了在克什米尔地区彼此的界限,并且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呼应,给印度造成很大的压力。中国也借着与巴基斯坦的合作,牵制了印度的军事力量。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中国的影响力经由这条中亚的陆上通道,抵达了靠近印度西北侧的巴基斯坦在印度洋的港口瓜达尔港。这让印度感觉如芒在背。
美国哈德逊研究所的研究员潘得指出,“这一基础设施让中国可以把部队或海军派到临近印度的地方,比如说瓜达尔港。所以,实际上,巴基斯坦帮了中国,迫使印度同时在两条战线上保持军事力量。”
这种看法在政策分析圈内有共识。美国史汀生中心研究员孙韵告诉本台,中国并不急于彻底解决中印的边界争端,因为印度的主要资源和战略方向都由于巴基斯坦和中印边境矛盾被集中于北部边境,将会牵制印度发展海洋大国、甚至是全球性大国的决心和能力。
权力平衡转变是根本原因
表面上,中印之间主要是因为边界、西藏和巴基斯坦等因素互相较劲,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这两个处于上升期的大国都有根本上的战略考量。
印度汉学家狄伯杰认为,中印之间的矛盾与全球权力平衡的改变有关,“权力平衡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地区,中国在亚洲又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GDP甚至在日本之上,所以区域的权力平衡也有利于中国。”
他判断说,中国的行为将越来越像是一个崛起中的区域霸主:“印度认为,中国就是想把印度约束在南亚范围内,限制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近十年以来,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异动频繁。印度军方对中国部署在印度洋地区的军舰早已引起了警惕。 中国在印度洋及其周边地区,包括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东非国家吉布提、毛里求斯等国布局,都被外界认为有明显的军事用意。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美国印度政策小组”主任理查德·罗素(Richard Rossow)向本台分析了中方这些举动的要义:“中方的想法是一旦有战争一类的大事件发生,能否保证除了马六甲海峡以外,还有其它的贸易路径保持开放?”
但中方在印度洋的身影显然并不是印度希望看到的,外界认为,印度一般把印度洋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
美国印度 - 太平洋战略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虽然印度不愿意与中国直接在军事上硬碰硬,但印度在国际上却雄心不减。近年来,印度推行东进战略,主动与美国的“印度太平洋战略”相协调,扩大其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并试图制约中国。
美国的印太战略明确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对中国在亚太地区采取防御的姿态,并主动认可了印度的东进战略。虽然印太战略仍然以太平洋为核心,但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罗素观察到,“自从印太战略公布后,印度就试图把美国的注意力更多地(从太平洋)转到印度洋,他们也的确成功地达到了这一目的。”
这次中印在加勒万河谷发生冲突后,外界均担心这会把印度进一步推入美国的怀抱。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7月初的一份报告指出,这次冲突的部分原因可能就是中国想警告印度不要同美国及其盟国结盟。
但在本台的采访中,印度和美国的专家都认为,印度长期奉行的“战略自主”方针阻止他们完全倒向美国。
印度前驻华大使拉奥琦6月底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一次视频研讨会上说,印度要与外界共同建立更强大的平衡:“我们有必要提高自身的防卫能力和基础设施,我们也需要进行更多的军事演习来显示我们的力量,我们还需要团结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人。”
而就在7月2日,印度国防部又与俄罗斯签署了向其购买33架战斗机,并升级59架战斗机的合同。
中印关系的真正变局
印度官方和民间对本次冲突立场比较鲜明。印度总理莫迪7月3日突然出现在拉达克前线,视察当地部队,并发表了警告意味很浓的讲话,称扩张主义者最终会走向灭亡。
而在冲突后一周,印度出现了多起民众的反华示威游行,他们甚至当街烧毁了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头像。
中印边境冲突仿佛是一个诱因,把印度对中国的不满和警惕全都摆在了桌面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员玛基认为,中印近年来的多种矛盾逐渐改变了印度朝野对中国的判断:“(这些事态)让民众和专家的意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印度内部的共识是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崛起的地区性大国,而且威胁到了印度的利益和领土安全,也威胁到印度对南亚周边地区的控制。”
中国方面则对冲突进行了相对的冷处理。中国官媒并没有出现连篇累牍的挞伐印度的文章。有分析指出,中国在新冠疫情期间,饱受世界的批评,因此不想在中印冲突中扩大事态。
但中印关系因为冲突出现了裂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可能影响到近年来不断壮大的中印经贸关系。莫迪上台以来,大力促进中印经贸关系。目前,中国已经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印度与中国也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
在冲突后,印度官方很快宣布在印度境内禁止包括抖音在内的几十个中国手机软件,并有消息称,印度要重新考虑和中国的重大经贸合同。
印度汉学家狄伯杰指出,“印度认为,他们不得不对比一下自己在这个地区的利益和中国在领土问题上对印度的态度,或许印度不会拒绝考虑在经济上逐渐与中国脱钩。”
结语:龙象尚能共舞否?
2019年底,习近平访问印度前夕,中国驻印度大使孙卫东在中国官媒《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把握世界变局 实现龙象共舞》。龙是中国的象征,而象是印度的象征。
这种说法呼应了1988年,时任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的破冰之旅时,中国实际最高领导人邓小平的断语:真正的亚洲世纪,是要等到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
中印这两个地区性大国现在的的确确在发展起来,但双方对印太地区主导权的争夺,呈现给世界的却是龙象之争,离想象中的亚洲世纪,也似乎正渐行渐远。
(记者:王允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