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大国攻略:从疫情始作俑者 中国摇身变成救世主?

0:00 / 0:00

从疫情始作俑者 中国摇身变成救世主?

正当欧美焦头烂额对抗新冠病毒,中国正极力甩脱 “病毒输出国”的形象,摇身一变成为救助者,向欧洲、伊朗和东南亚等地派遣医疗队,分享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并以制造大国的优势,向多国输出呼吸机和口罩等医疗物资,挟带大外宣的战略攻势“雪中送炭”,进行“口罩外交”,企图掩盖隐匿疫情使病毒扩散的错误,扭转形象,甚至重新掌握话语权。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加速苏联改革不同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强化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政权的统治。

台湾智库谘询委员张国城说,中国不只是重塑国际形象,甚至要得到国际社会的主导权,因为美欧若因疫情而经济停滞,中国是有机会得到更大的话语权。

他分析中国正在利用它的几项优势。一是中国庞大的人口病例基数可作为全世界跟他合作的基础。各国研发新药、疫苗,跟中国合作是最快的选择。因为在美国研发新药进行人体实验程序严谨而复杂、且时间漫长,在中国或许省略一些程序。

美国确诊人数超过中国 习近平"伟大胜利"?

美国确诊人数超过中国,重灾区纽约州的病例新增速度如“子弹 列车”。图为纽约时代广场前有人穿着隔离服,举的牌子上写着“末日将至”。 (法新社)
美国确诊人数超过中国,重灾区纽约州的病例新增速度如“子弹 列车”。图为纽约时代广场前有人穿着隔离服,举的牌子上写着“末日将至”。 (法新社)

张国城说,第二是中国是很多原料药和医疗器材的主要生产国,各国依赖中国的医疗物资,若还要打贸易战底气不足。三是美国确诊的人数超过中国公布的确诊人数,那么中国就会从贸易战大大扳回一城! 就在美东时间26日,美国确诊人数超越了中国成为全球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美国总统特朗普将此归因于美国筛检人数增加,他也质疑中国统计数字的可靠性。

张国城说,这对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会是习近平的“重大胜利”。所以中国一定要宣布零确诊,数字一定是冻结的。美国确诊人数超过中国,恐怕是抗美援朝以来中国民族自豪感最高的一次。四是美国很多州也在封城、进入了紧急状态,中国以此来缓解中国老百姓对武汉等地封城的不满,对中国缓解它内部政权的不满有很大作用。如果世界各国疫情严重,中国风景独好,对习近平来讲是“多难兴邦”,在宣传上一定会塑造一场“伟大的胜利”。这疫情对中国不是医药公卫问题,而是国家战略和外交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淹没了香港议题

中国正极力甩脱 “病毒输出国”的形象,摇身一变成为救助者,向各国派遣医疗队,输出医疗物资,展开大外宣。图为上海外滩一名老翁的风筝。(法新社)
中国正极力甩脱 “病毒输出国”的形象,摇身一变成为救助者,向各国派遣医疗队,输出医疗物资,展开大外宣。图为上海外滩一名老翁的风筝。(法新社)

这波疫情反而可能强化了习近平的统治权? 张国城说,中国如果真的能稳住疫情,假想纽约封城、上海复工正常运转,世界老大换中国当不是不可能,至少在疫情这件事情上是如此。再有一点,这次因为疫情,中国完全缓解了“香港问题”对它的冲击,美国几个月前经常谈《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今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这应该要成为一个议题,但现在没有声音,这对中国来讲是求之不得。而且香港特区政府形象降到最低点,但如果香港病例能有效控制,有机会重建市民信心。而且疫情使大规模示威减少,出动再多的警察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这场疫情对习近平应该是很大的危机,现在似乎有反转的迹象。张国城说共产党真正的危机向来是在内部,都是自己人斗垮。现在并没有当年彻底摧毁共产政权的力量,各国顶多是对中共警觉、防备,不存在以前国际对抗轴心国的力量,因此一旦发生这种疫情,各国就自顾不暇。

切尔诺贝利加速苏联改革 疫情却巩固习近平?

当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加速苏联改革,如今新冠疫情反而巩固习近平的权力? 张国城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只在苏联发生,周边国家虽受辐射波及,但不如今日疫情扩散全世界般严重,如今压力不是中国一国承担,这跟苏联单独面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可能是最大的不同。欧美从二战之后从没有如此焦头烂额过,现在是美国从独立战争后,最脆弱的时候,经济影响很大,九一一事件也没有如此,二次大战时美国经济也还不错。而且中国说不定认为现在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好的时机。所以台湾现在是相当危险的时刻,因为正是美国相对脆弱的时候,美国正投入大量金钱救市,不可能在此时提升国防预算或是打一场战争。

习近平与各国领袖通话打宣传战

中国是全球医疗物资生产大国,当疫情肆虐全球,中国进行“口罩外交”,企图掩盖隐匿疫情使病毒扩散的错误,扭转形象,甚至重新掌握话语权。(法新社)
中国是全球医疗物资生产大国,当疫情肆虐全球,中国进行“口罩外交”,企图掩盖隐匿疫情使病毒扩散的错误,扭转形象,甚至重新掌握话语权。(法新社)

中共的宣传战有好几个层面,除了甩锅引导舆论的口水战,习近平与各国元首通电话是更高层的外交战略,台湾智库谘询委员董立文说习近平亲自发动了至少两波的宣传战。第一轮在二月中,跟世界主要国家领袖通电话,习近平很早就打给特朗普,得到特朗普称赞习近平做得很好。习近平也跟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约翰逊、韩国总统文在寅通话,借由各国领袖对中国的称赞,拿回中国做他的大内宣。然后发动国家机器,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卫生部长和学者专家们来赞扬中共。在三月中下旬习近平又开始与包括英法等多国领袖通电话。

董立文说,这两轮的通话目的不同,二月中下旬是讨拍、讨安慰、讨称赞。三月第二轮的通话是表达中国的关怀慰问,表达中国愿意救援,争夺全球领导者的角色。

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后,3月27日再与特朗普通话,习近平对特朗普说,中方理解美方当前的困难处境,愿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中国以救助者姿态 在疫情崩溃的意大利扭转形象

中国在对外援助中,对重灾区意大利提供了至少30吨包括口罩、呼吸机等医疗物资,并派遣医疗队。其实意大利在疫情爆发初期很快的与中国断航,引起中国不满,后来疫情急速恶化,现在中国对意大利大力援助,反而变成意大利可靠的友人。

台湾辅仁大学意大利语文学系的系主任张孟仁,谈到疫情期间,意大利与中国关系的变化。他表示在1月30日意大利和中国及台湾断航,停飞了所有与中国之间的来往航班。完全没有跟双方商量也没有告知,引起中国和台湾的不满。原因是意大利执政联盟中,亲欧盟的民主党最初以公共卫生为优先考量而决定停航。

意大利是第一个采取这项预防性措施的欧洲国家,不过张孟仁说,禁止中国航班,却未禁止人员从第三地转机入境是最大失误。而且隔离和采检没有做得非常彻底,形成防疫漏洞,导致疫情急剧扩散。2月19日号出现的“一号病人”是个超级传播者,去了医院两次,感染了数百人,包括医生和护士。其实病毒可能更早在11或12月就出现在意大利。

新冠疫情在意大利的死亡率超过9%,死亡人数全球最多。张孟仁分析,热情的意大利人习惯贴脸、握手、拥抱,又天生没办法受拘束,封城效果不好。而且家族三代同堂住在一起,是全球人口第二高龄的国家。义大利死亡病例中,高达八成七是70岁以上的老人。意大利一千人只有3.2张病床,病床数比例比德法少。美国更少,一千人只有2.8个病床,所以美国的疫情也令人担心。

在意大利的多党政治中,与中国的关系是经常受争论的政治话题,在新冠疫情中更加突显。和民主党联合执政的五星运动党党揆迪马约是立场亲中的外交部长,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迪马约在担任副总理时所主导的。他日前发表感谢中国赠送口罩的言论,随后立刻被媒体打脸,说口罩是向中国购买的,并不是免费赠送。

对于中国的“疫情外交”,民调领先的右派联盟党领袖、曾任意大利副总理的萨尔维尼近日在参议院质询时说,任何国家派遣的医疗队或医疗物资都欢迎,但是不能忘记追究真相。他炮轰,中国政府在疫情爆发时涉嫌隐匿,这是触犯危害全人类的重罪。他说,中国政府明明是造成感染的源头,现在却到处以“救世主”姿态现身。

中国、俄罗斯、古巴纷纷派医疗队援助疫情惨重的意大利。张孟仁说,意大利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确实非常感谢中国派遣医疗队、提供医疗物资。中国的动作很大,刻意宣传对意大利的援助。有中国媒体报导不堪负荷的伦巴第医院甚至要求中国医生进驻ICU。张孟仁说,没料到意大利疫情这么糟,从一开始断航到后来中国摇身一变成为意大利最大援助国,双方关系又拉近了,对于整个转变,他也感到莫名。欧盟无法伸援手,德法疫情都在延烧,中国趁虚而入。

张孟仁说,意大利是七国集团中第一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习近平希望把意大利当作突破欧盟的一个突破口,特别在英国脱欧后,意大利成为仅次于德法,欧盟第三大规模的国家,中国利用意大利作为工具,对突破欧盟有优势。而且意大利自2008年欧债危机后经济一直没有起色,中国适时突破。

习近平16日与意大利总理孔特通电话时强调,中国愿意和意大利一起抗击疫情、打造“健康丝绸之路”。这突显中国正在借这波疫情巩固它的“一带一路”计划。

在美国和欧盟都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中国大动作进行"疫情外交"。欧洲东南部的塞尔维亚向欧盟求助无果后,中国立刻给予援助,提供防疫物资,让塞尔维亚总统大表感谢,甚至亲吻五星旗,批评欧洲团结只是个童话故事。

中国"华丽转身"成救世主? 掩盖不了隐匿错误

难道中国可以就这样洗刷隐匿疫情让病毒散播的污名? “华丽转身”变成救世主吗?

台湾的欧盟中心执行长郑家庆说,中国当然会希望扭转它疫情发源国的形象,透过对外防疫经验的输出、防疫物资的提供,来扭转它在国际公共卫生不好的形象,但是再多的救助也无法掩盖这个病毒最早发源的地方是在中国大陆。

欧盟已经提醒成员国提防中国的“慷慨政治”,指出中国意图破坏欧盟一体,在一月份疫情爆发初期,欧洲调度大量医疗设备协助中国,现在中国援助欧洲,却大做宣传。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大力援助他国的动机不一定出于全球利他主义,主要是为了中国国内的维稳,和习近平的强国梦。

撰稿人 陈美华 责编 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