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创造力与幼儿早期培训

0:00 / 0:00

在上两期的节目里,我们对中国"猫爸"软实力悄然超"虎妈"""狼爸的趋势,以及德国人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独特早期教育进行了探讨。
我们谈到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一些异同和利弊,虎妈狼爸和猫爸的各有千秋;我们谈到人的现代化和职业的现代化,以及社会功能教育;我们也谈到虎妈狼爸,其实始于欧洲人的教会传统,并非中国人的发明;我们还谈到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谈到教育的功利性,教育方法和目的之间的联系,教育与服务社会之间的联系;我们谈到起跑线的单一性和多元化,谈到对幼儿早期培训的反思。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再来谈谈中国儿童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问题,这也是中西教育理念优劣利弊争论的焦点之一。如果您没有收听到上次节目的话,我们在这里再向您简单介绍一下相关信息。

英国《金融时报》 最近刊登帕提•沃德米尔女士发自上海的一篇报道。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即使是在虎妈和狼爸流行的中国,近来也开始反思对幼儿进行早期培训的观念。报道说,最近中国的一部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探讨了一个长期困扰着家长们的话题:到底是该严厉还是温和,才能让孩子取得最好的高考成绩?对于家长来说,让刚摘掉尿布的婴儿早早开始填鸭式高考教育,似乎不再是个好主意。

而无独有偶的是,最近在网络和媒体上广为流行的一篇介绍德国教育理念的文章,与时下中国父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相反,文章的主题是:德国的早期教育是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然而,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这与中国父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是个新的话题了。有不少教育专家认为,中国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体制和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不良心态,也许在基础教育上有优势,但同时也遏制了中国青少年创造力的发挥。对此,北京教师刘天义老师表示,这并不偶然,他说,首先德国民族血统有优越的一面,二是其教育方式容易出现创造性的东西。中国则是循规蹈矩。在刘天义老师看来,到底创新对还是不对,也很难说。他认为,循规蹈矩也有其好处,有时创造性会导致人类濒于毁灭,比如原子弹和转基因的发明。他说,东西方的冲突不能只看一时一事,更要强调和谐共融,互相尊重对方的选择。

旅居德国的独立评论人士史明先生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说到创造力,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简单地说就是无中生有。他说,创造力的发展有两条,一是你要知道现在没有什么东西,第二是你有勇气去做现在没有的东西。而反观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我们首先没有教育孩子去盯着世界上没有什么,第二个是我们不教育孩子应该有勇气,去创造世界上还没有的东西。我们输在这两条上。

河北自由撰稿人,教师朱欣欣老师表示,在有些人看来,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扎实是长处,其实,基础教育对未来的发展无非就是个工具的问题。他说,最关键的是你这个工具是否能够发挥创新的作用,这就在于本身的综合素质,还有想象力和能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这方面的培养很重要。

在朱欣欣老师看来,中国儿童创造力低下有诸多原因。首先是传统,然后是官本位文化和长期的科举制度,它代表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模式,导致人们对变化的应对能力也比较差。再有是循规蹈矩,代代相传,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传授,教育的功能大一些。加上农业社会是所谓熟人社会,环境比较固定,人们遵循固定的人际交往模式,造成比较死板的思维方式,影响人们的创新性。

朱欣欣老师说,从表面看来,中国社会这几十年来经济发展很快,但人们特别是家长们,对什么是真正的理想教育,对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方法,知之甚少。再有就是中国家长的功利态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朱欣欣老师说, 中国是一个世俗文化浓厚的社会,人们对教育功用的看法就是谋生手段,达到实际的功利效果就可以。人们对教育如何提高人的素质,如何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缺乏更高的要求。所以说,家长们教孩子学这些所谓的知识也好,掌握一门技能也好,全是为了适应社会的这种名利的需求,而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个性,所以无法发掘孩子的潜能,无法体验到教育中的快乐。

此外,中国家长对孩子缺乏平等意识,不尊重孩子。朱欣欣老师说,中国家长总是要主导孩子,教育孩子怎么样可以适应这个社会,能够得到好处。家长把自己的人生哲学灌输给孩子,给孩子带来保守,投机,迎合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影响孩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有很多家长在生活上娇惯孩子,却很少有家长鼓励和引导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个性,在很多问题上又插手过多。而西方人在这方面正好相反。

朱欣欣老师说,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中国社会现在正处于转型阶段,很多家长本人就缺乏眼界,加上中国仍然是一个专制威权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胸中无数,无所适从。他说,因为中国当局没有向中国公民出台今后社会发展以及政体改革的路径和计划,所以家长对前途充满未知的悬念。因此,家庭条件好的,对国内教育深恶痛绝,送孩子出国读书,但大多数中国家长没有这个条件,还是要适应现行的政治和文化环境,所以家长也很无奈。从大的角度看,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家长往往不敢冒险,在中国社会,有个性和敢于创新的孩子往往容易碰壁。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家长宁愿让孩子做顺民,做螺丝钉。

朱欣欣老师说,他自己就接触过很多小学生的家长们,一方面不满中国的应试教育,可是为了适应大的环境,又不得不做违心的事情。朱老师说,在中国,不象在西方,从摇篮到坟墓,国家都有很好的福利保障。中国的家长对前途没有信心,所以为了孩子将来生活顺利,只能让孩子想法去奋斗,通过好的考试,考一个好的大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也是中国家长的悲哀和不幸。

朱欣欣老师认为,中国教育的问题,其实说到底还是社会的问题。作为一名基督徒,朱老师谈到这些年来中国兴起的基督教会,也在想方设法脱离“党文化”的教育,走自己的办学道路,试图脱离社会的一些有害影响。但是由于中国当局对基督教的打压,中国基督教会学校的成长也很艰难,有的被当局查封,这也扼杀了中国教育多种渠道办学的空间。

在朱欣欣老师看来,中国的教育改革会是一个缓慢艰难的过程,但并非没有希望,因为中国毕竟不可能再回到毛泽东时代的封闭社会。他说,只要中国继续保持开放,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西方教育,走出国门,了解教育的作用是什么,了解人是怎么培养起来的,了解西方人为什么比号称文明古国的中国人更文明,中国就有希望。

朱欣欣老师最后表示,他认为在中国的家庭教育方面,中国的家长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虽然学校教育不可能很快有大的改观,但家长素质的改变会带来中国家庭教育的比较大的变革。

请您收听节目并发表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妇幼论坛节目主持人梒青的推特 (TWITTER)
地址是:HANQING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