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 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
今天还是来谈解放军的最新情况。但不是谈一般的常规武力,而是核子武器的发展。从这里再延伸出一个重要的安全概念:吓阻战略。
中国核弹头倍增
上周谈到,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了年度《中国军力报告》(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20)。报告开头就说,解放军在三个领域已经领先美国:如海军船舰数量、陆基常规导弹规模,以及整体防空系统。
但是,这些并不容易直接威胁到美国本土。美国最关切的,还是中国的核武发展,以及投射核武的载具洲际弹道导弹。
《中国军力报告》指出,未来10年内,中国核武弹头的库存量,将从目前的200多个,至少再增加1倍。同时,预计在未来5年内,威胁美国本土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弹头,将增加到200多个。而且,中国正在发展空射型核打击能力,进而建立一个具有陆基、海基和空基的”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
另外,中国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也在增加,从去年的90枚增加到今年的100枚。
根据美国情报显示,2019年中国计画在扩大导弹发射井的基础上,以”预警发射”(launch-on-warning/ LOW)的警戒状态,来提升核武力量在平时的战备能力。所谓”预警发射”,就是当雷达发出预警,对方导弹尚未落到本土前,就直接对敌实施核打击。
预警发射
长久以来,没有迹象表明,中国的战略核力量处于”预警发射”的状态,而且洲际弹道导弹的警戒状态较低,导弹的弹体、弹头和燃料是分开部署,以求隐蔽。由于导弹采用液体燃料发射,一旦进入紧急战备,到准备发射前才开始加注燃料,因此发射的准备时间较长。
对美国和俄罗斯来说,因为有战略预警雷达等多项监侦技术的支撑,故而有早期预警能力,使其战略导弹一直处于”预警发射”的状态。双方也藉此增加对彼此的吓阻能力。如今,中国的战略核力量也采用”预警发射”的战备模式,说明她的早期预警大有改善,连带提高了战略吓阻能力。
其实,中国强化战略吓阻力量,从去年10月国庆阅兵中可以明显看出。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首次亮相,射程在12,000-14,000公里,火力基本覆盖美国全境。该导弹由超重型发射车搭载,可以在新型公路上机动,存活率明显提高,又采用固体燃料发射,不需要临时加注燃料,发射时间大幅缩短。
换言之,中国计画在导弹发射井的基础上,提升”预警发射”的警戒状态。假以时日,可以完全应用在以车载为主的东风-41导弹身上。吓阻能力将大为提高。
恐怖平衡
吓阻战略,是二战结束后,因为原子弹的出现而产生的。核武惊人的爆炸力,人类从未见过,对它产生巨大恐惧感。这种恐惧足以让拥有核武的国家不敢轻易使用,否则两败俱伤,相互摧毁。
美国经济学家谢林(Thomas Schelling)是最早分析吓阻理论的大师之一。他曾说,核武出现后,军事战略更多的取决于吓阻和胁迫。因此,他做出这样的结论,”把对敌人造成的巨大伤害力作为讨价还价的力量”,是吓阻理论的基础,保留核武而不用是最成功的策略。他认为,核武的破坏力,足以使人类保持和平,也能吓阻有核国家之间的侵略。
谢林虽是经济学家,也精于核武战略与军控研究。2005年,他和拥有美国与以色列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欧曼(Robert Aumann),提出《通过赛局理论分析改进了我们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说,由吓阻理论所产生的吓阻战略,走过整个冷战时期。期间,美苏两国虽有核武对峙,最终仍以恐怖和平收场。
苏联解体后,吓阻战略一度失去它的着力点。不过,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俄罗斯的复苏,加上导弹,以及网络和太空技术的精进,核武再度成为大国博弈中最棘手的问题。
美国国防部2018年2月公布《核态势评估》报告(Nuclear Posture Review)。内容指出,冷战后,美国销毁 85%的核武器,并且在之后的20多年没有部署新的核武器。然而,中国和俄罗斯却走相反的道路,大力发展新型核力量,咄咄逼人,包括在网络和太空领域,使得全球的核武态势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美国核武换代
相比之下,美国的核力量显得陈旧。《核态势评估》报告指出,美国核武的指挥、控制和通讯(NC3)系统,最后一次的更新是在30年前;而”三位一体”的核力量,主要是在1980年代或更早之前部署的,迄今40年了;核武的基础设施也大半老化,也有40多年之久。
为此,美国要在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重新启动核武现代化工程,使得核武的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更加灵活,并且能应付来自网络和太空的威胁。同时,推出新一代主战平台,如现役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将被哥伦比亚级潜艇取代;现役的民兵三型弹道导弹将推陈出新;以及在现役B-2战机的基础上,发展新一代的B-21隐形战略轰炸机。另外,美国制造核武战略材料和部件的实体基础设施,也将更新调整。
听众朋友们也许会问,美国忙了半天发展新一代核武力量,而俄罗斯和中国只要用相对较少的核武资源,就能抵销美国的核武优势。因为,用核武摧毁对方一次和一百次,并没有区别。
这个疑问确实有道理。从美国的角度看,她也承认核武力量不可能防止所有的冲突,也不应该有这种期待。但是,核武力量对吓阻核侵略及非核侵略仍然起到独特的作用。
美国的核武政策和战略的最高优先考虑,是吓阻潜在敌人不发动任何规模的核攻击,而这并不是发展核武力量的唯一目标。鉴于目前和将来核武威胁的多样性及不确定性,美国的核武战略还要发挥以下的关键作用:包括对核攻击和非核攻击进行吓阻;对盟国和伙伴提供保障;当吓阻失败时能够实现美国的目标;以及为不确定的未来,建立规避风险的能力。
同时,美国的核武战略要求确保潜在敌人,在区域性冲突或针对美国核攻击的问题上,不会对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后果做出误判。美国让敌方必须懂得,他们不可能从非核攻击入侵,或者在有限的核武冲突中得到任何好处。相反的,他们的侵略只会带来无法接受的风险和无法忍受的代价。
低当量核武
吓阻战略,出自冷战时期,主要是针对有核国家不使用百万吨当量以上的核武器为出发点。如今出现低当量的核武器,吓阻战略还能发挥它的作用吗?
“当量”,是指核武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通常用黄色炸药(TNT)当量来表示。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的爆炸当量为16,000吨TNT炸药。所谓”低当量”核武,目前没有准确的定义。一般认为,爆炸威力在1万吨当量以下,统称为小型或小当量核武,供战术使用。美国和俄罗斯都有,当初的考虑就是要吓阻对手,必要时能用于实战。如今,中国也在积极发展。
美国国务院今年4月15日公布《2020年军控守约调查》报告(Compliance Report)。调查发现,2019年中国很可能未遵守核武测试规定,启动小规模的核试爆,而对中国可能正在发展低当量的战术核武产生质疑。
就目前来看,美国最担心俄罗斯在低当量战术核武领域的发展。下一步就是中国。根据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显示,”俄罗斯正在对多达2,000件现役‘非战略核武器’(non-strategic nuclear weapons)进行现代化改造。”俄方认为,首先使用有限的核武器,包括低当量核武,可以在危机和冲突中拥有强制性优势。
反观美国,低当量核武约有1,000件,而这些战术核武以飞机投射为主,可能无法突穿俄罗斯先进的防空系统。因此,美国开始发展高度隐蔽的战略核潜舰来发射战术核武作为因应,并且全面更新美国的核武力量,让俄罗斯知道,不能心存侥幸。
中程导弹
低当量核武的出现,使得吓阻战略面对新的挑战。不仅如此,吓阻战略在常规武力中也开始发挥其新的作用。面对俄罗斯积极部署中程导弹,美国在2019年8月正式退出《中程导弹条约》(INF),加上中国又是目前全球拥有陆基短、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最多的国家。
相比之下,美国在中程导弹领域处于不利地位,万一发生冲突,美国及其盟友将难以招架。因此,美国加紧研制中程导弹,部署在前沿地带,特别是亚太地区。美国的策略是,先发展新型中程导弹,弥补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差距,然后取得一个平衡,再进行新的军备控制。这种思路,可以说是吓阻战略的一个延续。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