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作家马建小说《北京植物人》入围英国国际言论自由奖

英国国际言论自由奖入围名单日前揭晓,共有四部小说入围,旅英华裔作家马建的有关北京1989年6-4事件的长篇小说《北京植物人》傍上有名。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唐琪薇的采访报道

“通过砸开的阳台,你看到被推倒的老槐树正慢慢地站起,这就很明显地预示,从今天清晨,生活将变得严肃了...”

《北京植物人》以1989年北京的“六四事件”为背景。大学生戴维被北京戒严部队的子弹击中,成了植物人,十年之后,戴维穿越绝望的隧道苏醒,才发现苏醒才是真正的死亡,因为周围的活人心灵都已麻木。旅居英国的华裔作家马建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年民主运动的一些学生领袖在小说《北京植物人》里几乎都有描写:

“小说的主角象戴维、姆森(音),还有他们的女朋友都是我自己塑造的,但是在这里面也可以看到比如说广场象梁二(音)的形象,象王丹的形象,都占了一部分。通过这部小说,我想把那一代年轻人所想所做,他们那种理想主义和他们最后的结局都给表现出来。”

马建表示,“六四事件”发生前,他曾在天安门广场逗留了一个月。因为哥哥摔成了植物人,他才不得不于5月28号赶回青岛:

“我回到青岛照顾他,才听到大屠杀的消息。我的哥哥就变成一个最安全的人,因为他完全在自己的记忆里活着,不再醒过来了。当时就想写一个关于用肉体保护记忆的方式来写一部小说。”

马建说,1989年的北京有着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瞬间,他希望能够通过《北京植物人》这部小说,让中国的年轻人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

“历史他们可能没有兴趣知道,但是作为文学,热爱语言和文学的话,可以读进去,可以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慢慢去体验那段历史。在六四这段历史里面,我们是可以找到希望,也可以找到信心的。我也认为,如果那段历史被埋葬的话,中国人始终在道德上是站不起来的。”

现在英国牛津大学进修的1989年天安门学生领袖王丹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他非常高兴马建的这部小说能入围英国国际言论自由奖:

“不要让六四这段历史成为过去,好像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包括马建,包括我们的一个共同的历史使命。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是六四的当事者,是因为中国说要崛起,要成为一个大国,就不应该是一个没有过去的国家。反映一个历史,不一定用政治角度,如果能用小说甚至电影、戏剧等等形式,也许六四可以更全面地展现,更多元地展现,也可以得到更深刻的了解。”

小说《北京植物人》是2008年由英国蓝登书屋出版的,当年就被评为美国《纽约时报》年度推荐好书,及《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书籍等。马建告诉本台记者,除了英国国际言论自由奖,他还再度入围了2009年英国独立外国文学奖。马建指出,《北京植物人》首先是一部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小说家,他更希望《北京植物人》能获得更多纯文学方面的奖项:
"大家对这本书往往是一种政治的理解,而不是一种文学的理解,更不是一种爱情的理解,但是,整部小说只是一个文学作品,是写一个很大的爱情悲剧。"

总部在美国纽约的中文政论杂志《北京之春》的总编胡平表示,尽管人们在评论的时候总是从政治的角度来概括《北京植物人》,但是,读者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却可以因为人生经验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受: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说就要有它这种特殊的长处,因为它力求比较完整地呈现生活本身。正因为它讲的是当代中国的事情,而当代中国的事情确实是跟政治密不可分,一般读者从其中引申出各种各样的政治的结论,应该说也是很正常。”

“这不再是靠回忆活下去的一天了,也不是回光返照,那么,离开这肉牢,你又能到哪里呢?”

马建朗读的这几段,是他的小说《北京植物人》的开篇。马建说,这部小说的开篇和结尾一模一样,一字不差。

“当你读完这篇小说的时候,你会发现又回到了从前,我想这也是一种轮回。在这部小说里面,你不知道开始他是死了,还是复活了。”

英国国际言论自由奖是英国民间机构“聚焦审查”自2000年起每年一度评选颁发的奖项,是囊括传媒、电影、文学艺术、民主政治等领域的唯一国际奖项。今年的颁奖典礼将于4月21号在伦敦皇宫举行。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唐琪薇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