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西方學術界興起有關民主退潮、民主危機的討論。很多政治學者看到歐美、印度、土耳其、南美等民主國家出現政治兩極化,一些一直被認為是民主制度基石的建制,例如大眾對自由主流媒體的信賴,法治等等,都在兩極化政治下受到動搖。
一些學者,將民主危機歸咎於社交媒體興起,大眾消費資訊的方式改變,在社交媒體形成自說自話的小泡沫和平行時空。而這些社交媒體中的民意小眾化、碎片化和極端化,又被威權國家例如中俄承虛而入,通過假賬號在社交媒體散佈極端意見和假消息,讓民眾對民主政治過程和自由媒體失去信心,加劇本來已經存在的公共空間分裂。
而另一些學者,則將民主危機的原因,追溯到近三十年的全球經濟整合,令發達國家中產階級和底層失去穩定收入和社會上流的機會。普羅大眾多數人發現自己的生活一代比一代差,於是對於造成這種全球化現狀的民主過程和裡面帶動全球化的政治人物,失去信心。
在民主自由的體制之下,社會與政治出現甚麼危機,大家都能及時拿出來公開討論,尋找解決的方法。在討論和找藥方時,可能會出現不同意見之間的激烈辯論。這個過程,雖然看起來不和諧好像吵吵鬧鬧,像是民主制度的缺點,但其實也是民主制度的優點。在現代民主制度出現了兩百年以來,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各種民主、自由、法治的基石,便是在一波又一波的危機與辯論中發展起來。
政治學者和歷史學者,一直告訴我們,民主自由體制,不是一誕生便以今天面貌出現,而是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演化,在面對新的挑戰時仍不斷繼續自我完善演化,至今未止。
例如今天大家公認是民主體制必不可少的,高於任何特定領袖和政治人物,作為人民契約的憲法,最早出現於18世紀末的美國與波蘭,再慢慢普及到其他國家。選票不記名的選舉,最早出現於19世紀中的澳大利亞。投票權普及到沒有財產的民眾,最早出現於19世紀初的瑞士、阿根廷和美國。女性投票權,最早出現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小數族群獲得投票權,最早出現於19世紀末的新西蘭。
以上種種今天被接受為民主體制必備的標準,都是首先在較邊陲地區被先行者試驗,再被推廣到老牌民主國家,再遍及整個民主世界。這些實驗,到今天仍未停止。例如在不少拉美國家,為了回應民選代議士在沒有選舉時變得離地甚至腐化的問題,近二十年出現了不少「審議式民主」的實驗,讓地方民眾直接參與地方預算的制定。這種審議式民主的實踐,在很多拉美城市獲得成功和肯定之後,現在已開始在一些北美城市和亞洲民主國家如台灣的地方政府試行。
民主不是一個封閉的公式,有著不斷改進的開放性。正因為這種開放性,民主國家和民主體制,縱使不時遇到一些困難與危機,但長遠來說,都能克服而變得更有活力。過去二百年,人類社會的民主體制有時遇到暫時的退潮,但從長時段的角度看,民主總是在不斷擴張與強化。
在一些國家極力抵擋民主潮流的權貴,總喜歡一看到民主社會一時的危機,便乘機宣稱民主帶來混亂,不適合本國。這種民主致亂論和民主不適合我國國情論,不是今天才有,其歷史與民主制度的歷史一樣長。下星期,我將跟大家回顧這種論調的歷史,看看這種論點的種族主義根源。
- 孔誥烽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