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評論】吳建民現像的意義

0:00 / 0:00

吳建民不幸意外去世,引發議論之多,超過許多身份和地位遠比他顯赫的人,為什麼會這樣?理解吳建民現像對於理解中國政治和外交走向究竟有什麼樣的意義?這是不少人都感興趣的問題。

在吳建民去世前就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不必把他和所謂"中國鷹派"之爭太當回事,因為這不過是傳媒時代取悅大眾的一場"鬧劇",因為爭論雙方其實對中國外交政策都沒有真正的影響力。這種看法不能說沒有道理,至少胡錫進辦《環球時報》的基本宗旨,就是把"愛國"當作生意來做。不過,吳建民的介入,絕不是出於"游戲人生"的驅動,而是出於真誠的愛國憂思。正如有人指出的,他這樣做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因為大家心裡都明白,沒有"今上"的某種默許,胡錫進、羅援之輩是不敢"造次",在外交方針這樣的大事上亂講話的。

吳建民看到了這種"痞民"外交對中國的傷害和危險,也看到了利用自己資深退休外交官的身份來反擊這股潮流的機會,盡管這樣做有得罪習近平的風險。吳建民的策略,是高舉鄧小平的旗幟,用鄧小平的話來暗批習近平的外交方針,讓對方難以反駁;這個策略加上吳建民溫和講理的風格,讓對手們在論壇上很失分。

但不能不承認的是,吳建民代表的"溫和派"確實沒有對習近平的外交方針產生什麼影響。這是否意味著吳建民的努力毫無意義?甚至有一種粉飾專制中國的消極意義?我並不這樣看。有吳建民這樣來自精英層的理性聲音存在,對於維護中國政治倫理的底線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啟迪新生代如何做21世紀的中國人尤其是如何做精英更有意義。

正如吳建民所認識到的,明清兩朝,中國都有機會成為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卻走上了自毀自伐之路。吳建民最憂慮的,就是中國會不會重蹈明清的覆轍?這也是當下許多中國人的憂慮。不過,對於當時中國的統治者為什麼會做出那樣的選擇,吳建民強調的是中國文明有一種"慣性"在作怪,但這種慣性的機理究竟是什麼,他並沒有講明。吳建民對胡錫進所代表的勢力,也包括對習近平的最大批評是,他們看不清楚世界大勢是和平與發展,而企圖逆潮流而動,害人害己。

吳建民畢竟不是學者,而是一個講究溝通和策略的資深外交官。因此,我們不應像看待學者那樣來看他的文字,而要更看重他的言外之意和行動。吳建民豐富的外交經歷令他看到,中國有歷史性的機會,做一個有擔當、有作為,受到全球尊重的大國,他也看到,習近平也看到了這個機會,卻難以抓住這個機會。他借批評胡錫進、羅援批當權者看不清世界,我想他心裡更清楚的是,習近平的問題不只是看不清世界,更是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中國的痞子文化給中國和世界帶來的巨大危險,所以才會有"害人害己"的問題。

今天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勢正在受到多重挑戰,最嚴重的挑戰一方面來自這一輪全球化帶來的西方政治衰敗,同時也來自中國暴富帶來的政治衰敗。經濟崛起的中國影響力劇增,但德不配位。西方的政治衰敗有憲政民主來自我更正,中國有沒有能力自我更新?這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大問題。

在各種內外危機的壓力下,中國文化基因中的痞子政治病毒大有發作之勢。這其實不僅是一個民粹問題,更是中國痞子打江山坐江山的傳統固有的問題。當年李鴻章就對曾國藩說,對付洋人的辦法,就是要"痞一點"。吳建民以自己的言行與這個傾向鬥爭。他想告訴國人,特別是告訴年輕一代,文明世界不會接受這一套,崛起的中國也不需要再搞這一套。這個信息若能被新一代中國精英領悟,吳建民當死而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