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口惠而實不至的經濟增長

一九九九年,中國政府三管齊下,采取了一系列擴張的財政、貨幣、和收入政策,竭力刺激低迷不振的經濟。這些政策包括:先后發行兩千一百億人民幣國債;不斷追加公共工程投資;兩次降低利率;推出的征收百分之二十的利息稅;大幅度提高公務員的工資、國企下崗失業人員及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救濟金及离、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推出多項刺激股市的措施;增加百分之四十四的高校自費新生等等。這些措施似乎果然奏效。國家統計局年于十二月底提前報捷,宣布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全年增長百分之七點一。這個速度,不僅高于年初預定的百分之七的目標,而且大大高于世界銀行預測的百分之三的世界平均經濟增長率,百分之二點八的發達國家平均增長率,和百分之三點五的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增長率。可是,社會民眾對經濟景气的感受明顯地与政府公布的數字不同。最近一期由國家統計局進行的消費者抽樣調查表明,民眾對自己將來收入的預期不僅不見提高,反而更加悲觀。這与我們在西方國家看到的情況迥然而异。在那里,百分之三的經濟增長便足以使大多數民眾感受到實惠,而那种消費者繼續緊緊地捂住錢包而不肯消費,消費者物价指數繼續下跌的情況斷不會出現。這种出現在中國的令消費者悲觀的經濟增長的确是一個需要作出解釋的怪現象。問題究竟出在那里呢?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官方數字有水分。中國的統計制度很不健全,各級官員用虛報產值來邀官請功的現象十分普遍。不僅很多國內外分析家對中國官方公布的增長數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態度,就連負責經濟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也不得不在全國性的會議上公開抨擊這种眾所周知的"違法"現象。北京大學經濟學家盧鋒則干脆稱之為"數字腐敗"。至于官方經濟增長數字的水分究竟有多大,世界銀行駐北京的農業問題專家沃革勒先生認為無法得知。也有人估計大約在兩個百分點到四個百分點之間。根据這种估計,中國的真正的經濟增長應該是在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之間。其次,經濟增長中的相當一個部分是無效增長。那些生產出來后便躺在庫房里的制成品、建成后空置的辦公大廈和住宅樓宇、以及隨處可見的豆腐渣工程都有助于在數字上提高當年的經濟增長率,但卻不會給現實經濟帶來任何好處。僅以房屋建設為例,國家統計局投資司、中國經濟景气監測中心去年十一月測算的全國房地產開發景气指數結表明,在房地產開、竣工面積增加的同時,商品房空置面積也在增加。第三,不合理的經濟政策使得大多數老百姓不能從經濟增長中得到實惠。中國社會中至少有兩個群体沒能從去年的經濟增長分享好處:一是城市中失業和下崗的工人以及那些新近進入就業年齡而待業的青年;二是中國農民。許多大陸學者的分析表明,中國農民,尤其是內陸地區的農民的貨幣收入增長近几年來几近于零。國家統計局在關于去年經濟發展的公報中也將就業壓力增大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列為"日益突出的矛盾"。這兩個群体占中國就業年齡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人口中不能從經濟增長得到實惠的比重如此之高,疲軟的消費難以被啟動則應在預料之中。在這种情形之下,大幅度為國家公務員增加工資不僅對提高總体消費水平助益不大,更無助于改善社會公正。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國為了實現去年的經濟增長,不惜從改革后退和進一步惡化經濟結构。去年,國有工業企業的增長速度高于工業增長的平均速度。這并非由于國企改革的成功,而是依靠大量的公共投資和國家對國企在信貸、投資、購買等方面的支持以及直接的補貼。在外貿方面,為了扭轉出口連年下滑的困境,國家采用大幅度提高退稅率的行政辦法,而不是依靠匯率調整的市場机制,這些將對今后的改革和發展帶來進一步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