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透視﹕中國南北經濟實力的逆轉意味著甚麼﹙之一﹚--梁京

據中國經濟晚報近日報道,中國有關單位完成了一個關于中國南北經濟發展趨勢對比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北方與南方的相對經濟實力發生了不利于北方的逆轉,也就是說,中國南北方的經濟實力由改革前的北強南弱,在過去二十年的發展中,已經轉變為南強北弱。這個事實,在中國有目共睹,但是並未象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那樣,引起高層和學術界的普遍重視。其實,在中國的歷史上南北問題一直比東西問題更為重要。所以,發起該項研究的人,一定是頗有見識的學者或官員。“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國歷史上的分裂,多是南北對峙,而少見東西分治。從軍事的角度,容易形成南北對峙的原因很簡單,貫穿東西的天塹長江,作為中國內地最大的自然屏障,使中國更容易維持南北割據而不是東西割據的格局。但是,盡管有長江作天然的軍事屏障,中國南北分治始終不能維持長久,南北統一作為一種長期的趨勢,最終總是戰勝南北分裂。不過,中國南北統一的機制很值得深入研究。在中國統一的早期,特別是秦漢時代,中國政治、軍事和經濟的重心都在北方。但是,自南宋以後南方經濟一直比北方發達,因此,長期以來,中國統一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北方通過政治和軍事優勢控制南方。元、明和清三個朝代最為明顯。自清朝被迫開放門戶,中國開始了現代化的進程,持續多年的南北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到民國成立,南方在政治和軍事上已經可以和北方抗衡。但是,中國共產黨武裝革命的成央A再度使北方以武力統一了中國。在計劃經濟時代,憑借蘇聯的援助,中國北方在經濟上亦佔據了優勢。大部分現代重工業投資都在北方。北方恢復、甚至超過了它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全面優勢,在軍事、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方面,均壓倒了南方。在共產黨勝利之初,南方各省鄉以上的政權,大部分都直接掌握在來自北方的干部手中。北方霸氣之盛,可以說是達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二十年改革開放,南盛北衰,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勢在地緣關系上的表現。東南沿海,在冷戰時期地處前線,盡管地理位置優越,人才濟濟,中共不敢大量投資,結果是,一旦開始改革開放,計劃經濟的包袱在這些地區比較輕,而市場經濟的條件特別好。這尤以廣東、福建最為明顯。在八十年代初,廣東先得地近香港之利,隨后福建則大沾台資涌入的光。顯而易見,南方經濟的堀起,得益于中國經濟朝市場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而北方經濟的相對衰落則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