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評論】中國意外收大禮,美國輕率掉陷阱?

0:00 / 0:00

特朗普政府新任國務卿蒂勒森3月18日開始為期兩天的訪華。中國方面本來以為蒂勒森的到訪只是一次"表態之旅",卻意外地收到了一份特大禮物。

這份大禮是3月19日習近平會見蒂勒森時蒂勒森說的一番話。習近平當時說,中美關係發展目前面臨重要機遇,中美兩國完全可以成為很好的合作伙伴,蒂勒森回應,美方願本著"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發展對華關係。這番話立刻在美中兩國媒體、外交界和學者之間掀起激烈反響。中國方面喜出望外,稱是中共外交的勝利,而美國方面一些專家學者則指責蒂勒森"犯了大錯",陷入了中國的外交陷阱。

如果只從字面上理解,"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沒有什麼了不起,在美中兩國關係目前面臨著自建交以來最微妙、最敏感的時刻,用這十四個字作為緩解,釋疑,避免對抗,建立互信合作關係,似乎沒有什麼不妥之處。

但是如果了解這十四個字的出台背景,就知道蒂勒森此次訪華重提這十四個字,非同小可。2013年6月,習近平和奧巴馬在加州安納伯格莊園會晤時,正式用"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作為他2012年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概括。2015年9月,習近平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再次強調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和這十四個字。可惜的是,奧巴馬始終不感興趣,一直到離開白宮,都沒有正式回應習近平的說法。

奧巴馬為什麼不感興趣,中國方面非常清楚,知道中美兩國對中國核心利益的認同存在重大差異。這主要表現在"相互尊重"方面。對美國來說,如果承諾"相互尊重",就意味著要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而美國發現,中國的"核心利益"語義不詳,範疇太廣,且日益擴大,從開始包括對台灣、西藏和新疆的主權要求,到後來包括對東海和南海相鄰國家有爭執的主權,再到後來,中國的核心利益擴大到其國體、政體、政治穩定、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等。對於這種大而無當、包羅萬象,而且不斷擴大的核心利益,美國自然不會接受。

無法得到美國方面的回應,中國頗為沮喪。美國《外交政策》網站於本月2日刊文"中國悄悄放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China Quietly Abandoning Bid for "New Model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 With U.S.)就多少反映了中國的沮喪情緒。幾年前,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黎安友曾指出,所謂"新型大國關系"不過是中國"先發制人地"讓美國臣服於其"合法安全利益"的一套說辭,他希望奧巴馬不要稀裡糊塗地入了中國的"套"。

諷刺的是,奧巴馬沒有稀裡糊塗地入中國的"套",中國自己對"新型大國關系"的熱情也在悄然逝去,而特朗普政府的熱情卻突然來了。他會不會入了中國的"套"?

眾所周知,國務卿蒂勒森是個"外交素人",就像總統特朗普是個"政治素人"一樣。這不能不讓人生疑:蒂勒森是出於尊重對方的考慮,簡單重復習近平說過的話,還是代表特朗普向中國正式表白?如果是代表特朗普,這是特朗普深思熟慮的結果,還是頭腦發熱的結果?是特朗普政府中對華鷹派的暫時失勢還是溫和派的偶爾勝利?這其間的原因,有必要進一步探究。

不管原因如何,對蒂勒森訪華的結果,美國一些學者和外交界人士表示痛心疾首,中國方面則自管自地慶祝。中國一些學者和媒體認為,美國不僅承認了中國的核心利益,而且也接受了習近平對美中關係的描述。他們歡呼,中美關係"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終於由不確定走向了確定。

可是中國方面高興的太早了,事情絕沒有那麼簡單。特朗普團隊的對華鷹派有可能成功操作特朗普質疑"一中",就有可能再次成功地反轉由十四個字主導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而特朗普個性的不確定性,可能會為美中關係增加更大的不確定。不按牌理出牌的特朗普一旦發現中國有意操控他的政府,發現全盤接受中國的定義,對美國不利。他會不惜一切地再次出爾反爾,而主張的前後不一致歷來不在他的忌諱之中。那時,對中國而言,煮熟的鴨子可能又要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