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文學大國,她傳下來的文學遺產,一直是全人類的文化精品和精神食糧。然而中國作家一百年來都缺席諾貝爾文學獎,這委實令人扼腕嗟嘆。諾貝爾文學獎是否一個至尊的光環和標尺?當然不是。但它并非"騙局"或"六合彩"游戲,它是嚴肅的,至少代表了西方學院派文學專家的認知价值。 高行健獲獎,絕非偶然。高出生于江西贛州的書香世家,通琴棋書畫,他自幼酷愛文學,終身不渝。他實際上是中國"現代派戲劇之父",中國八十年代上演的實驗話劇《車站》、《絕對信號》、《野人》,非但轟動一時,亦為載入戲劇史的划時代事件。高行健創作的劇本《彼岸》未能在國內演出之后,他与當時的妻子郭蘇菲赴法國訪學,六四后宣布退出中共,并流亡法國。他在海外創作了《逃亡》、《對話与反詰》、《生死界》、《夜游神》等十余种戲劇,并在歐洲各國上演。他創作的長篇小說《靈山》、《一個人的圣經》均為對傳統話語充滿挑戰性、顛覆性的前衛作品。 高行健在法國与妻子郭蘇菲离异,至今獨身,在巴黎的"藍領"公寓里過著簡朴的生活,唯有對文學的追求九死不悔。這應驗了他的名字__高行健的父親取《孟子》"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給儿子起名,恰恰成了高行健成就的注解。 本次節目采訪了高行健的前妻郭蘇菲女士,她對高的文學人生作出了自己的評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