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茶居﹕從小說《抉擇》到電影《生死抉擇》(下)

山西作家張平的長篇《抉擇》在獲得茅盾文學獎之前,已有很好的口碑。但小說改編成為電影劇本后,先交北京電影制片厂,卻未獲電影局審查通過。原因在于故事梗概為某市長的夫人极深地卷入貪污腐敗連環大案,而北京市委書記賈慶林是從福建調來的,据悉賈的妻子涉嫌卷入廈門"遠華案",此案仍在審理中,北京有關部門投鼠忌器,不敢妄動。這個被"冷藏"的電影劇本,被上海分管宣傳口的市委副書記龔學平相中,推荐給上海電影制片厂。然而上海人的政治敏感度雖不及北京人,但他們計算經濟帳卻十分精明,上影厂認為這個劇缺乏娛樂性和商業价值,拍出來肯定虧本。龔學平說:虧多少都由上海市委補貼。于是電影開拍,卻不敢聲張,不作任何宣傳,唯恐橫生枝節,導致胎死腹中。電影拍竣,上海市委下令所有党員都要去看,凡是領導干部還要帶家屬去看,看《生死抉擇》全部用党費支出。影片反響頗好,它所暴露的潰爛之疾,豈止党員如遭當頭棒喝,一般群眾更有切膚之痛。 廣東是第二個放映這部電影的大省,廣東電影發行公司趙軍副總經理從上海帶回一個拷貝,但當時正值暑期,大批美國"大片"已排滿檔期,趙軍到一個正要放映《龍旋風》(成龍的好萊塢新片,又名《上海正午》)的電影院,登台勸說觀眾同意改放《生死抉擇》,結果這部長達兩小時四十五分鐘的國產片播完,無一觀眾退場,而且彩聲滿堂。有了這戲劇性的一次試演,趙便寫信給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推荐《生死抉擇》,李看後批示要循上海模式,全体党員干部總動員,去看此片,于是《生死抉擇》在廣東發行的拷貝打破了歷史記錄。 一個月后,上海將影片送至北戴河,江澤民看了又有口諭,要全体党員干部去看。于是《生死抉擇》卷起票房狂飆,到目前已超過一億!連港台也買了播映權。香港傳媒將江澤民"党費看戲"的指示和因此帶來的票房奇跡,稱之為"電影救党"。 電影當然不能"救党",但中國官場的貪污腐敗,卻絕對可以亡党亡國。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迭,已經証明了這條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