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奇跡被忽視的一面(一)-寒山

李光耀是亞洲二次大戰後少有的成功領袖﹐在他的領導下,彈丸小國新加坡避免了政治動亂﹐成為亞洲經濟發達﹐社會安定的小國﹐人均生產總值從李氏接任總理的1959年的400美元,提高到1990年他卸任時的1萬2200百美元﹐翻了30倍﹐即使除掉美元貶值的因素﹐大概也翻出15倍的實值。所謂"新加坡奇跡”一直是學者專家爭論的話題﹐例如﹐許多人相信儒家文化和價值觀是新加坡經濟奇跡的原因之一﹐也有人強調完善的法制﹐廉價高效的政府加上吸引外資的優越環境﹐等等。

所有這些都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但是都沒有考慮到一個先決條件﹐即新加坡政府成功地解決了共產黨問題,只有這個問題解決了﹐新加坡社會才能安定﹐經濟才能持續成長。關於這個問題﹐看李光耀回憶錄的有關篇章就可以明白。

新加坡1962年建國時﹐和東南亞很多新獨立國家一樣﹐面臨著勢力強大的共產黨和左派組織的挑戰。這些共產黨勢力擁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展起來的組織和武裝﹐背靠蘇聯或者中國﹐利用剛剛獲得獨立的人民對西方的不滿和高昂的政治熱情﹐以建立一個平均主義的社會作為號召﹐在社會上有相當的蠱惑力。尤其在東南亞華裔社群中﹐這種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和大中國情結攪和在了一起﹐特別有聲勢。新加坡的共產黨分子和馬來西亞的共產黨分子屬于同一個馬來亞共產黨﹐他們模仿中共和其他共產黨的行動方式﹐建立了統一戰線組織"社會主義陣線'作為在新加坡公開活動的掩護。

回顧當時共產黨的氣勢﹐李光耀說﹕"在90年代新加坡的政治氣候裡﹐人們不可能想象共產黨在50和60年代﹐是如何牢牢地牽制著新加坡和馬來亞華人的心理。那時﹐共產黨人使許多人相信馬來亞可以象中國那樣﹐歷史潮流在他們那一邊﹐那些反對他們的人﹐最終將會被歷史淘汰"。

然而﹐在新加坡﹐最終被歷史淘汰的不是別人﹐正是共產黨自己。共產黨是如何在新加坡被歷史淘汰的呢﹖

首先﹐在1962年決定新加坡是否同馬來西亞合併的公民投票中﹐新加坡共產黨人因為屬于馬來亞共產黨﹐所以以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立場為名﹐反對新加坡獨立﹐結果落還。然後﹐在1963年的選舉中敗給了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但即使如此﹐社會主義陣線也仍然有33%的得票率﹐是第二大黨。

但當新加坡正式獨立後﹐社會主義陣線仍然堅持反對獨立的立場﹐說新加坡的獨立是假的﹐還不斷抵制議會﹐這樣自己把社會基礎逐步搞垮了。社會主義陣線的主席李紹祖在1965年放棄了合法的議會道路﹐發動支持者走上街頭遊行﹐打出"新加坡國會民主已經死亡"的標語﹐和警察發生衝突﹐結果很多參加者被告上法庭﹐罪名是惡作劇和參加暴亂。這次事件更削弱了社會主義陣線的力量。

在這一系列打擊下﹐新加坡共產黨組織內部發生分裂。社會主義陣線的國會議員、反對黨領袖林煥文不同意李紹祖的政策﹐認為在新加坡已經獨立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國際共產主義立場﹐不承認獨立的事實﹐不符合新加坡人民和民族的利益。他發表這個言論的第二天就被社會主義陣線開除出黨。不久﹐社會主義陣線的另外兩個議員也表示李紹祖的極左路線把黨帶進了死胡同﹐宣佈辭職。還有一個因參加街頭遊行而被關押的社會主義陣線議員聲明放棄共產主義﹐永遠脫離政治。

於是﹐我們在新加坡共產黨歷史上看到了在其他國家共產黨歷史上履見不鮮的一幕﹕黨的領導人堅持把國際共產黨的利益放在本國和民族的利益之上﹐導致黨在本國喪失了支持﹐然後內部發生分裂。接下來發生的也不陌生﹕由于黨拒絕參加議會活動﹐喪失了合法的反對黨地位﹐於是祇得訴諸暴力。新加坡共產黨人參加了馬來亞共產黨控制的馬來亞民族解放陣線﹐從事暴力和恐怖活動﹐70年代先後在新加坡的兩處地點製造爆炸事件﹐死者中包括一名英國軍官7歲的女兒。

新加坡共產黨走上暴力道路之後﹐李光耀政府又是如何處理的呢﹖我們下週再接著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