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郭鳳儀公開匿名眾籌登報經歷 擬政庇留美延續抗爭星火

0:00 / 0:00

在華府港人組織「香港民主委員會」(HKDC)的遊說、倡議、放映會等活動上,總能見到一名少女努力張羅的身影,這名少女叫郭鳳儀,是HKDC的策略及活動總監。日前她公開自己曾是G20成員,G20在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期間,三次策劃「全球登報眾籌計劃」。郭鳳儀在接受本台專訪時說,希望以自身故事勉勵同路人繼續抗爭,並透露準備向美國當局申請政治庇護,以便留在國際線長期作戰。

自從加入HKDC之後,郭鳳儀愈來愈多在公眾視野下曝光,別看她表面文靜有禮,原來很「硬淨」,從來都不怯場。反修例紀錄片《時代革命》的紐約放映會上,郭鳳儀以一口流利的英文,與台上的嘉賓羅冠聰對答,主持觀眾發問環節過程淡定有序,其出色表現令人印象深刻。

近日,郭鳳儀在社交媒體 發文公開自己曾在2019年以連登帳戶「家樂牌通心粉」身份,發起三次G20「全球登報眾籌計劃」,並參與「水底」(匿名網絡)的聯絡及活動。她表示,「希望與香港人,特別是過往以匿名參與運動的香港人,分享我的故事,並呼籲曾經與我共事過,或存在過於同一匿名脈絡體系的你,與我一起在不同崗位延續2019年的點點星火」。

公開匿名抗爭經歷如釋重負 冀與當年同伴延續如水精神

對於這次「政治出櫃」,郭鳳儀坦言,內心一度掙扎。

郭鳳儀說:都掙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到最後按鍵發帖的一刻,其實有些鬆了一口氣、 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有一個令自己很壓抑、很窒息的位就是,其實這麼久以來、三年以來,很多我做過的事,其實我沒有怎樣跟別人說,或者更大的是我自己下的決定,就是不回香港留在美國的決定,投身做HKDC的工作這件事,其實真的沒有很多身邊的人講過。

今年25歲的郭鳳儀,在香港土生土長,但年紀輕輕已經有著逾8年參與推動香港民主的歷練。中五畢業後,她到聯合世界書院挪威分校繼續學業,當時碰上「雨傘革命」爆發,她就組織校內活動,講解香港的民主運動;然後她升上紐約大學攻讀媒體及哲學,期間發生「反送中運動」,她亦在校園發起聲援行動,更一度與校內「小粉紅」短兵相接。

曾發噩夢在回家路上被國安拘捕 但袖手旁觀更絕望難受

但講到人生中最重要的抗爭行動,恐怕要數反修例初期的「全球登報眾籌計劃」。郭鳳儀憶述為G20團隊統籌登報工作絕不容易,當時不但要與時間競賽,而且要與全球不同時區的香港人網絡合作,處理廣告合約、會計、策略、設計、文稿等問題。她表示,當時能夠完成創舉,「深深感受到香港人的世界級團結及效率,有幸與當時的戰友一同協助奠定香港在2019年運動的去中心化形象及國際社會定向」。

然而隨著《港區國安法》「殺到」,多位同伴相繼被捕、被控,郭鳳儀感受到危險越來越逼近,她再無法不去仔細思考是否要再返港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她內心十分掙扎。她說,連做夢也夢見自己在香港被國安拘捕,夢中自己正在回家路上,已經到了屋苑樓下,「就差那一點點才到家裡」。

幾經思量,她終於下定決心,不再逃避。

郭鳳儀說:我想了很久很久,有一段時間我覺得真的很想回香港,但如果你決定了要回香港的話,由那一刻開始你就有很多說話不能說,很多事都不能做,因為你要確保你回到香港的路是開放的話,其實你不可以再有一些較高調,或者他們所謂過火的言論,而你亦都不可以再去做一些隨時會被人發現,或者中招的工作。 我覺得那一刻是非常無助及孤單,那一刻是非常絕望,因為你袖手旁觀,甚麼都不做。所以我就決定我都是站出來開始做不同的事,令自己可以發揮的空間去到最大,這樣才是有意義,否則我會覺得對不起現在坐牢的朋友,而我亦都不知道怎樣跟他們解釋,純粹因為我很想回香港,所以我不做任何事,只在等。

一旦有了決定,前面的目標立時變得清晰。她決意不再被恐懼支配,不再因為想「留後路」而自我審查,不再思前想後……郭鳳儀毅然加入HKDC,為香港遊說,現正為《美國競爭法案》的香港議題倡議。

擬向美國申請政治庇護 以自己作倡議救生艇措施案例

當初以學生簽證進入美國的郭鳳儀透露,準備向美國當局申請政治庇護。她承認的確可能有其他方法留在美國,但考慮到要長期有效地為HKDC的倡議工作及香港的民主運動努力,政治庇護確實是較好的選項。

郭鳳儀說:另一方面是,沒有理由我叫其他人申請政治庇護,但我自己又選擇了其他的方法留低,所以我會覺得,如果要彰顯現在香港愈來愈多人被捕的問題,其實我作為一個走進國會倡議救生艇措施的人,如果我是一個申請政治庇護的香港政治難民的話,會比較有說服力,可以說明現在香港很多人身處的處境。

盼以G20團隊裡學到的統籌能力 貢獻海外跨國倡議行動

郭鳳儀希望今次公開身份及未來的計劃,可以喚起戰友歸隊。

郭鳳儀說:其實在《國安法》通過之後,陸陸續續有些人會筋疲力盡,或者很沮喪,或者做到很累,或者有自身安全或生計的問題要處理,所以有些人已經離開了我們的網絡了,可能不再「上水」。當然他們需要療傷,他們需要休息,這是一定必須要的,但我希望透過我的故事,可以呼籲當時2019年有參與的人出來,就算他們現在還需要休息,起碼這個群體依然要存在,或者大家在療傷的過程,不要離這個群體太遠,因為到最後,我們都要一起去完成這件事,而我們要完成這件事,需要的就是每一個人。

郭鳳儀對記者說,她沒有想過為這場戰鬥訂下時間表,只要仗未打完,她就會堅持下去。她又表示,「即使我們這一代未必能見到光復之日,但我們都不能失去信念、放棄希望,我們除了信念以外便一無所有。因此,我們要帶著自己與同伴的希望,逐步尋找光復的道路,重新建立香港」。

記者:胡凱文 責編:潘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