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港人移民系列(6)--“僑生在台灣”

0:00 / 0:00


近年大陸"尖子"學生入讀香港大專院校比例越來越高,(非本地生最高可達20%)。重視教育的港人父母,子女成績未如理想,在港人學位競爭越來越激烈下,何去何從呢?除了去澳、紐、英、美升學之外,還有甚麼選擇呢?20多年前去台灣求學,曾經是"僑生"的吳女士對本台說,無悔當年的選擇;如今身為人母,送子女出國,是要讓他們獨立。(何山報道)

現在已經成為台灣新莊地區,某知名地產代理店長的吳女士對本台說,1989年是家人的選擇,要她同細佬去台灣讀書。一轉眼,25年過去,她大半生在台灣渡過,並成為台灣人。當下女兒已經18歲,要升讀大學啦,身份由學生、台灣新移民變為人母,也覺得長輩當年為她作出的抉擇沒錯,出外留學可讓她更加獨立。

吳女士說,"家人希望我與細佬來台灣讀書,所以我們兩個就一起來。那時所有的僑生先讀僑大,除非在香港已考到很好的大學,不然都先經過僑大的考試,再憑自己的成績分發到不同的大學與科系。我當初是選了輔仁大學的法律系。"

四年法律專業的最後一年,吳女士與一眾僑生無異,半工半讀,在一地產代理兼職。她說,憑著所讀的法律專業、勤勞,與"伯樂"的相助,第一份工一打就是20年多年。今時今日,她收入丯足,已可以提早退休。

她說,今已為人母,要為女兒操心,出國留學是一個值得的考驗。"我的女兒18歲了,要選擇大學,我之前是覺得不要在台灣讀書,那時覺得是有點浪費時間,但現今再問我,我是父母,讓她離開是好的選擇。"

她亦被邀請,回到母校勉勵後輩,向港人僑生介紹台灣之路。去台灣留學,最值得的甚麼呢?吳小姐說:"在台灣,中國文化的基礎是深一些,與這理的人情文化有關。可能是長期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所以這裡生活,不單是學學術上的東西,還有做人處事與生活的態度。"

吳小姐不諱言,當年來台灣,是旅居台灣的阿爺選擇。由僑生走過來,她認為台灣的生活,比香港更加寫意,有歐洲人的慢活味道。"台灣是慢活,雖然我這個行業(地產)都是工作時間很長,但我發覺我的生活,比回到香港的腳步,我在台灣是自在很多,踏實很多。"

那香港僑生初來埗到,有甚麼要注意呢?她說:"我覺得不需要特別訓練,入到大學之後多參加一些社團,有好處。社團可以接觸到台灣生活的腳步,子女單在學校與同學,是無法體驗台灣各方面的生活。但他可以透過社團,去看不同的(社會)層面,與本土的文化。"

人生不可以重來,但如果有得選擇,還是選當下這條路,那選擇不會太錯。現身為地產公司店長的吳小姐說,長輩的安排很重要;反而自己當年不想來台灣,想去外國。"當初選擇來台灣的不是我自己,是我的家人--父母與阿爺,如果當初給我選擇,我真的很想去外國。想去英國或其它的地方,我當初是這樣想的。"

面對強大的中國,小島中的吳小姐,則認為移民到台灣,人的素養很重要。"現在的父母,選台灣是對的,因為中國強大、大陸強大,我覺得台灣的軟實力是比大陸強。甚麼是軟實力呢?是人的素養!"

吳小姐很有自信,向記者推介台灣的軟實力比大陸強。她說,台灣容納各種的信仰,正因如此,台灣人生活得比中國要詳和。"台灣有另一個名字叫蓬來島,意思是這裡是修行者的樂園。這裡隨手、周圍,都可以擁有很多資源,使社會與整個人平和。"

她並覺得,以政黨在立法院的打架定位台灣形象不公平。"我覺得台灣有小小不公平,是被世界的媒體集中報導台灣的立法院--吵架與政治的不穩定,在國際上的形象不太好,但台灣民間是非常美。"她說,台灣吸引之處,正是台灣人,並由教育開始,自小教導小孩要修身、齊家。"小孩在教育,在台灣是很優的,我希望我的小孩未來的生活,是在平安與喜樂之中。"

記者問: 香港的教育不行嗎?香港的小朋友教育不行?
吳小姐: 有,但是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我覺得生活的腳步,與職業上的競爭太大的,所以我現在講話慢了很多,我以前講話很快的,是習慣。香港人講話很快,慢一點就給人覺得你差了……
記者: 問得再直接,現在香港與大陸接軌密切,到處是大陸遊客,你對香港有否陌生?
吳小姐: 有!我舉一個例子,我們養金魚,是需要魚缸的環境,來決定魚養得好不好。我覺得小孩的教育,是身教,不單是說了算。我們講多少都好,小孩眼睛看到的(不一樣),我們為甚麼要給小孩環境呢,因為他身邊的環境,小朋友的行為,都會影響他。或者說大陸的同胞過來了,我覺個要給小孩獨立,就要讓他離開自己。

香港今年7月高考放榜,有報章出現全版廣告:"反對本港大學大陸化"。廣告指,10年內香港高校的內地本科生來上升超過8倍,碩士與博士更有超過70%是內地生。廣告要求"還我港人升學就業權"。

至於台灣,近年積極招港澳學生,一些香港高校無法提供的學科,如獸醫、創意設計、餐飲管理、國際外交等,則是香港僑生熱門的選擇。台灣移民署就證實,今年9月,香港人移居的申請急增,主要是台灣留學。至於留學後會否移民,則是長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