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回顧.移英議員】無悔從政被通緝 劉珈汶:區議員只是名銜 港人身份不會完結

2019年香港區議會「變天」,不少年輕素人當選成為區議員,當中包括年僅26歲的黃大仙前區議員、前公民黨副秘書長劉珈汶。
2019年香港區議會「變天」,不少年輕素人當選成為區議員,當中包括年僅26歲的黃大仙前區議員、前公民黨副秘書長劉珈汶。 (粵語組製圖)

0:00 / 0:00

年僅26歲的香港黃大仙前區議員劉珈汶,以「末代區議員」的身份離開香港遠走英國,最終背負著「通緝犯」的罪名,回港無期。雖然失去了區議員的身份,但劉珈汶堅定地指出,區議員只是一個名銜,香港人的身份去到哪裡都不會完結。

劉珈汶說區議員只是一個名銜,港人身份不會完結。(韋平 攝)
劉珈汶說區議員只是一個名銜,港人身份不會完結。(韋平 攝)

2019年香港區議會「變天」,不少年輕素人當選成為區議員,當中包括年僅26歲的黃大仙前區議員、前公民黨副秘書長劉珈汶。正處於花樣年華的她,從政短短兩年就要匆忙地離開土生土長的香港遠走英國,其後更因呼籲杯葛2021年立法會選舉,被廉政公署通緝,「回家」的日子似乎更遙遙無期。

劉珈汶早於5月請辭區議員一職,屬較早的一批,她說當時並無打算要離開香港,直至7月份傳言風聲鶴唳,包括港府要清算有份協助初選票站的區議員。因家人憂慮,劉珈汶短短「一星期便離開了」。

劉珈汶得知被通緝後表示,雲淡風輕,只是回家的路又遠了些,步伐卻不會停下。(劉珈汶提供)
劉珈汶得知被通緝後表示,雲淡風輕,只是回家的路又遠了些,步伐卻不會停下。(劉珈汶提供)

昔日當選票數比今屆立法會高 3 倍 劉批評新立法會只淨一把聲音

2019年,劉珈汶以4518票當選成為黃大仙橫頭磡區議員,對比起今次「完善」選舉制度下的立法會選舉,橫頭磡選區所屬票站的總有效票數只有1491張。她批評議會只餘下一把聲音,立法會議員淪為「扯線公仔」及「橡皮圖章」。

劉珈汶說:沒有民主派的立法會,你看到他們通過的(議案)、批過的撥款 ,全部都是光速通過。以前他們(建制派)也可能與民主派的議員有些討論,但現在是批評都沒有,連comment都不comment(不評價),可能他們不敢、怕說錯得罪「阿爺」自己也出事。可以預視新一屆立法會或往後的立法會,情況只會更誇張,到最後和人大一樣,沒有反對。

劉:政府給予香港的民主幻想破滅了

劉珈汶曾經幻想,有一天能以一種「老屎忽」的心態,向年輕一代訴說自己曾在香港輝煌的日子,但現在卻變得遙遙無期。她說:「政府給予香港的民主幻想破滅了,見到今天不是走回頭,好像衝回頭,會覺得好可惜和好心痛。」

自小接觸新聞 畢業後當議助 受港人感染而參選

踏上政治這條路沒有令劉珈汶感到後悔,她自小會看不同新聞,家人是她的啟蒙老師,並鼓勵她多思考。直至2013年反國教時期,她在校內也敢於設關注組,即使遇到不少阻撓,但對政治的興趣卻有增無減。後來就讀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畢業後機緣巧合下成為立法會議員助理。作為幕僚在立法會處理大大小小的政策議題,她更清楚知道作為區議員沒甚麼公權力,但仍出來參選,只因一個信念。

劉珈汶說:你為香港做的事不是因為你有這個身份才為香港做,你是作為一個香港人,你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做。如果香港人也用腳(在2019年)走出來(走上街頭)去為香港的未來,那麼我作為「議助」算是知道的事比較多,或者可能自己好像有多些少能力也可以走前多一步。

英國人鼓勵 令她「他鄉遇故知」

來英已有半年,一個多月前她獲聘於英國皇家郵政做聖誕臨時工,體驗英國人的工作環境。她表示,職場上也有不同種族的人,較多元化,所以並沒有遇到種族歧視。而與同事閒聊時,他們絕大多數都知道香港2019年發生的事,令她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讓她感到非常溫暖。

對劉珈汶來說,區議員只是一個名銜,雖然現在身處英國,但她相信作為香港人這個身份,會永遠伴隨。

劉珈汶在英國已成功找到工作,體驗英國職場生活。(韋平 攝)
劉珈汶在英國已成功找到工作,體驗英國職場生活。(韋平 攝)

留港的港人同樣像「移民」般重新適應新生活

她期望過能在英國的制度,繼續為香港人服務,但首要條件是自己先站穩腳跟。她慨嘆,要重新適應新生活的,不止在英港人,還有仍身處香港的香港人。

劉珈汶說:對我來說現在仍在香港的香港人,他們要重新適應現在這個香港,與在英國要適應英國生活的香港人是一樣困難。雖然人仍在同一地方,他們的感覺好像移民,不單止是政治氣候不同了、不單止社會突然多了很多掣肘,其實環境、經濟或者可能很多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事,現在也不同了。

思鄉時,劉珈汶會呆望這幅必定要帶到英國的香港地圖旗幟。(韋平 攝)
思鄉時,劉珈汶會呆望這幅必定要帶到英國的香港地圖旗幟。(韋平 攝)

採訪當日,劉珈汶向記者一一介紹她珍而重之的物品,記憶剎那間重現她眼前。思鄉時,她會呆望那幅當初堅持要帶到英國的香港地圖旗幟,一邊幻想那些交通路線,她笑說「以前我的老闆跟交通議題比較多,所以我有比較深入的了解,簡稱巴膠、鐵膠。」另一幅是她堅持帶上、現在香港已難以再尋回的「光時旗」,她說「其實這是初心,帶在身邊是要提醒自己,他朝一日一定要做到。」

(下集專訪主角為《我的你的紅的Taxi》作者、同為前區議員的張正皓,敬請留意。)

記者:淳音、邢博泓倫敦報道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

【2021回顧.移英議員】因區議員身份毅然離港 白告:大家都背負時代責任 香港前北區區議員張正皓的人生充滿波折,曾做過「的士佬」、作家、教師,卻因一次載客經歷,毅然參選區議員,最終離鄉別井到英國。他說,大家都背負著時代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