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32周年,香港支聯會多位元老身陷牢獄。在風高浪急的政治氣候,本居社運二線的鄒幸彤,由幕後走到幕前,成為支聯會「首席發言人」。在六四前,她接受本台專訪,形容政權的打壓,令香港與內地的抗爭連結在一起。(劉少風 報道)
「香港的民主運動,其實很需要有人,與中國的運動連結、認識,有事起碼可以互相支持到,例如『12港人』,所以後期會覺得,我多了責任,要保著和守著這個位置。」

六四前,記者相約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到維園訪問,問到她今年如何悼念六四?她很爽快地說:「到維園點燭光。」
「你不會想離開,也不可以離開」
今年36歲的鄒幸彤,是香港傳統名校生,英國劍橋大學畢業,現職大律師。她的政治啟蒙源於六四,鄒幸彤留學英國期間,心繫中華文化,在當地認識不少流亡的維權人士,並自發悼念六四活動。
2010年,鄒幸彤回港後,仍放不下中國的民主運動,於2016年成為支聯會常委,著力關注中國人權事務。為何如此執著中國民主?她形容:「所有的個人經歷織成一張網,你不會想離開,也不可以離開。」
中國的民主運動是一個教訓
鄒幸彤認為,在爭取民主運動的路上,必然附有犧牲。她以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為例,劉曉波發聲後身陷牢獄,但同時因為他發起《零八憲章》,定義了很長時間的中國民主運動。鄒幸彤認為,香港可以借鏡中國的經驗。
鄒幸彤說:我有點擔心香港的民主運動,現時好像很大推力走向地下化。我覺得不可以,我覺得會加速運動死亡,而中國的民主運動是一個教訓。

六四集會被禁 牽中港團結抗爭
有人認為,六四晚會被禁,正好將香港人對中國的民族感情分割。鄒幸彤不同意,她說六四集會不等於民族感情,對香港人來說,是是非對錯、公義的問題。她反而認為,政權的打壓令香港與內地的抗爭,連結在一起。
鄒幸彤說:大家都突然醒了,就是整個中國打壓的經驗套用到香港,在打壓下人們可以怎樣應對?正正是它這樣打壓下來,大家一定要團結一起,而這種團結不只是香港不同派別的抗爭,亦包括香港與中國的抗爭。
鄒幸彤說,有不少國內的維權人士向她訴說,在內地抗爭倍感孤單,他們備受輿論攻擊,找不到同路人。香港每年六四,維園的燭光對他們非常重要,是一種溫暖。

支聯會新生代 難有接班人
2014年後的香港,鮮有新晉政治人物關心中國民主人權。80後的鄒幸彤,屬於支聯會的年輕一輩,她憶述,當初加入支聯會是因為關心中國,「只是想做些有意義的事」。但隨著六四集會連續兩年被禁,支聯會骨幹相繼入獄,不少人都有一個疑問,說了30年的「薪火相傳」,仍能傳承下去?
鄒幸彤承認,的確很難找到新人,接連香港與中國的民主。
鄒幸彤說:這真的是很愁的事,不只是香港,中國本身也是一個難題,這是整個運動地下化後,很明顯的一個問題,難以吸引新人,因為大家看不到你做甚麼。

鄒幸彤上年已被控在維園非法集結,案件仍在處理中,相信會被判入獄,形容「走不掉,都預了」。
今年六四,她悼念的心未曾動搖。她說,會堅持到最後一刻,「我覺得維園的燭光是一種堅持,究竟維園還可否點亮燭光,無論它是一點、四點、兩萬點,有沒有燭光,真的相差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