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希望透過輸入人才計劃,填補移民流失的人口,近年已有逾10萬名「人才」來港,他們的子女更可用本地生身分入學,衍生「考試移民」、爭奪香港本地學生資源等問題。
- 高才子女以「本地生」身分讀大學 楊穎宇:與港人學生搶學位
- 各路「人才」來港令人口回穩 學者質疑未必持續留港
- 【搶人才】20萬申請者僅65%來港 評論:人才不想搭沉船
- 【搶人才】港擴輸入「人才清單」 遭批中門大開推高本地青年失業率
- 議員質疑「高才通」外國人才少於5% 政府辯稱40%人有外國學歷有助「國際化」
有指有些「人才」來港報到拿身分後便馬上返回中國,根本無打算留港發展,而這個情況更得到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證實。他周日(23日)晚也在其社交平台批評,在中國不同城市遇到這種人,拿香港身分只為方便出入及子女升學,甚至為了在中國取得「港人港稅」優惠。他批評這有違香港人才政策原意。
教育局考慮改「本地生」定義
教育局早前指正檢視專上院校取錄學生時「本地生」的定義,方向包括參考外地的做法,例如會考慮申請人報大學前幾年是否居港。連一直致力推動中港融合的教聯會立法會議員鄧飛,周一(24日)也在電台表示,對於「本地生」的定義,當局有豐富的海外及中國經驗可作參考,例如中國部分省市為堵截「高考移民」,亦要求學生須在當地居留一定年期才符合資格,形容居留3年儼如「國際慣例」。
他續指港府面臨財赤,更應盡快檢視「本地生」的定義,畢竟「本地生」與「非本地生」的學費相差近5倍;而且據他們調查,有一半以上「人才」子女都會去公辦學校及直資學校,即是政府有資助。
現時人才計劃受養人倘在首次簽發證件來港時未成年,便能以「本地學生」身分入讀大學。
編輯:溫曉平 網編: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