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國牽連之下,香港繼遭美國加徵關稅後,白宮最近再宣布簽署新備忘錄,「加辣」全方位限制中、港、澳等「外國敵對勢力」,雙向投資美國關鍵基礎設施及能源科技等產業。消息令中概股、港股在美東時間周一(24日)急插水。本台曾多次深入報道,中國利用香港來擴大「軍用融合」產業鏈及規避制裁。有美國政治風險專家分析指,相信當最終方案出爐,將對香港帶來重大災難;亦可見即使近來美中「吹和風」,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對安全風險防範「未曾手軟」。
相關報道
- 【獨家】美國首次列明香港貨跟中國一樣要加關稅
- 【財經拆局】香港不就是中國嗎?美國關稅的沉重打擊:國貿地位進一步瓦解
- 【澤論四方】誰令香港失去獨有地位
- 【財經自由講】大時代降臨 美中貿易戰成新常態 香港夾在中間無力招架
- 《彭博》:北京利用香港聯繫匯率挑戰美元地位 脫鉤機會增加
特朗普於美東時間上周五(21日)簽署了一份備忘錄,嚴厲監管限制中國、香港、澳門等「外國敵對勢力」後,美、港股市均出現異動。在亞洲時段周一(24日),中、港股市「一片紅」,整體分別微跌不足1%;但到美國開市,多隻重磅中概股終止了過去幾個星期的升勢,全面急瀉,並出現5日低位;到收市,阿里巴巴、拼多多、嗶哩嗶哩、萬國數據等下挫約10%,愛奇藝、京東等跌約7%,百度挫逾3%。反映外資對中國的信心的「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亦跌5%。港股恆指夜期跌數百點,失守23000點關口。
風險顧問: 嚴重打擊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
美國政治風險管理顧問方恩格(Ross Feingold)向本台分析指,雖近來美中「吹和風」,但目前只限於貿易合作,而對於安全風險防範,特朗普政府是絕不放軟。他相信當相關限制落實,屆時近乎完全限制港美雙向投資,將對香港經濟帶來重大災難,尤其嚴重打擊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
方恩格說:「因為以前很多投資是經過香港,因為很多在香港的服務業,不管是法律和會計都會受益,所以如果以後沒有的話,那當然法律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和其他的行業會受到影響,包含香港股市或許以後比較少公司會在香港上市。因為美國的專業投資機構,比如說私募基金、傳統基金等,如果以後真的要限制他們投資中國大陸的相關高科技的企業,而這些企業是在香港上市的話,真的會受到影響。因為川普(特朗普)政府是往限制美國公司、基金等投資(中國)相關企業的方向走,我認為香港股市是無法避免受到影響。」
按特朗普簽署的備忘錄,將擴大限制美中企業和大學投資和合作,範疇由高科技延伸至關鍵基礎設施、能源、航太、智能科技、礦產能源、原材料、農地、港口和航運碼頭、敏感設施附近的房地產、醫療保健等。
同時,亦加強監管審查金融管理和學術合作等方式取得有關資產和技術,包括私募基金、收購合併、證券投資、綠地投資、合夥投資、養老基金、大學捐贈基金、學術研究等。
駐港美資公司數量近年來持續減少
翻查資料,截至2023年底,香港擁有約650家私募基金公司,管理資產總額約為2,210億美元。雖然公開資料中並未提供美國基金公司明確數據,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設立於香港的美國公司地區總部數量持續下降,截至2024年12月17日,降至220間,為200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不過,以往受惠於美國賦予的獨特經貿和金融地位,在香港的美國基金機構數量多達逾50間相當多,涵蓋各種類型的投資機構,包括資產管理公司、對沖基金、私人股本和風險投資公司等,包括國際知名大企貝萊德(BlackRock)、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T. Rowe Price等,為香港提供不少投資美企服務。
另亦有大批港資,或中資借香港註冊,在美國市場開展國際業務和尋找融資渠道,包括被美國制裁的中共「軍民融合」企業中芯國際、中國移動等。
中港是美國大學海外捐贈的最大來源
至於學術方面,根據美國教育部的最新數據,自2014年至2024年,中國大陸和香港對美國大學的捐贈以及與其簽訂的合同已至少達50億美元,成為美國大學海外捐贈的最大來源,包括2024年3月,李嘉誠基金會向美國史丹福大學捐贈約1500萬美元,資助「史丹福企業家復原與健康計劃」。
而中、港的大學與美國頂尖大學合作亦相當緊密,包括開辦課程和研究項目。以香港為例,香港大學與加州大學合作,提供文學士或社會科學學士雙學位課程;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等簽署協議合作培養高端人才;香港理工大學、北京大學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合作,開展學術交流和研究項目。
本台曾多次深入報道,中國利用香港投資、企業和大學, 來擴大「軍民融合」產業鏈及規避制裁。今次備忘錄亦對措施解釋,中國透過多種隱蔽手段,包括中國強制民間企業和研究機構支持其軍事和情報活動,利用與第三國或地區的合作關聯公司或投資基金,系統性地指導和促進對美國企業和資產的投資、在美上市等;以及受益於中美兩地大學機構投資和支援等,以獲取尖端技術、知識產權,並在戰略產業中獲得影響力,從而發展「軍民融合」戰略、擴大其軍工複合體、軍民兩用技術、武器、網絡攻擊等規模。
編輯:溫曉平 網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