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家驊稱財赤難處理源於沒有民選政府 一日後致歉「引起讀者誤解」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周三(26日)出爐,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周一(24日)在《信報》的專訪,指政府面對財赤問題難大刀闊斧處理「源於本港沒有民選政府」,但短短不足一日便致歉,稱引起讀者誤解。


相關報道:


他在原專訪解釋,市民面對不是民選的政府,可能會覺得「你不是我選出來的,我為甚麼要捱苦」;非民選政府需不斷推出福利,回應民間訴求。同日他也在社交平台Facebook 刊登這篇專訪,稱「民主不是毒藥、更不是反制度的力量。民主制衡、社會多元才是發揮兩制的真正表現」。

湯家驊在Facebook發文稱專訪似乎引起誤解,向讀者致歉。
湯家驊在Facebook發文稱專訪似乎引起誤解,向讀者致歉。 湯家驊在Facebook發文稱專訪似乎引起誤解,向讀者致歉。 (湯家驊FB貼文截圖)

然而事隔不足一天,他又在Facebook發文,稱專訪似乎引起誤解,向讀者致歉。他指專訪是個多小時對談後記者的節錄,自己並非指「民主制度下的政府一定沒有財赤,也不是說沒有民主制度的政府,便一定沒有合法性或民意支持」,這些只是假設例子,以表達在不同制度下政府回應市民訴求可能會有分別;並澄清政改部分與財赤問題並無直接關聯,將兩個議題串聯「實非我的意思」。

其實這並非湯家驊第一次「引起誤解」,例如去年6月他接受「無綫新聞」訪問,提到海外非常任法官只屬觀感上作用,可檢討有否需要保留,及後他澄清自己無意反對海外法官出任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

編輯:李榮添 網編: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