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2025】陳茂波以發債粉飾赤字 六年內儲備「清零」機會大

香港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周三(26日)出爐,港府公布本年度財赤為872億元(港幣,下同),要再拖多3年才有望「滅赤」。不過,本台統計發現,實際情況可能更壞。撇除港府持續發債千億元當收入,以及加入基金回撥數百億元的「新招」,本年度赤字實際上高達約2000至3000億元,至少5年都不會見到收支平衡。更值得注意是,在收入「大縮水」下,港府為配合國策大興土木,硬推「北都」,財政儲備由7年前近1.2萬億元歷史高位,迄今蒸發逾5000億元,而本台按現況推算出,庫房恐6年或更早就清零。


相關報道


「去年,受內外因素影響,與資產市場相關的收入遠遜預期,令政府今年度繼續錄得較大赤字。」港府財政司長陳茂波周三(26日)宣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指今個財年的赤字為872億元,較原本預告的1000億少,而下年度(2025/26年)更會收窄至為670億元,料3年後會「滅赤」。

情況是否真的這樣理想?本台早前曾報道,港府近來被質疑以「大舉發債當收入」等不同「財技」來「粉飾」驚人的赤字,更擬未來5年將擴大每年發債規模,由1200億元急增至約1,500億至1,950億元。若扣除發債,實質今年度的赤字高達近2000億元,而「滅赤」至少拖多5年。

值得留意是,陳茂波再出「新招」,2025/26年度罕有地將多個種子基金款項合共620億元回撥,再從土地基金撥出710億元,來增加額外「收入」。若扣除這些款項,估計該年度財政儲備或會跌至約3,300億元,赤字或達3160億元。再加上事實上,過去5年的實質赤字和儲備,均是比陳茂波原有的預算大幅惡化,「滅赤」預期一拖再拖,恐未來財政狀況會更差。

財政緊拙陳茂波仍堅持大搞基建

在《財政預算案》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及:「看到這份《預算案》回撥了一些基金,讓上年度的財赤壓在1,000億元以內,會否給外界一個少許取巧的觀感呢?你是否認為留下了一個爛攤子給下屆政府?」

陳茂波未有正面回應,但強調有做足「開源節流」,要大搞基建為「未來籌謀」,「提速」發展北部都會區是其一關鍵,當中難免需要資金成本。他說:「我們希望推動北部都會區提速發展,現在的投入都是基建和工務工程。這些前期投入,相關的經濟效益和稅收要稍後年度才體現。由於時間差異,我們需要善用市場力量,包括不同方式的公私營合作,例如片區開發;亦有善用市場的資金,例如發債。我們認為現在整個計劃是合適的,亦是對香港未來的發展是最有利、最好的。」

港府各項收入支柱正全面萎縮

究竟前景是否這樣樂觀?在港府近年救市無力之下,財政收入持續萎縮,今年度整體收入修訂預算為5596億元,較原預算低11.6%。其中受累於多個重要收入支柱受創,包括「地價收入」僅有135億元,較原預算大幅減少195億元,只及原預計的4成;至於印花稅收入為580億元,也較原來預算低130億元;只有利得稅和薪俸稅的收入平穩,分別有1777億元和880億元。

同時,港府為配合國家大灣區建設的策略,硬推北部都會區等動輒數千億元的工程,加上港府向市民「開刀」僅削得7%開支,開支在未來數年仍維持逾8000至9000億元高水平。

資料來源:港府預算案文件
HK-BUDGET-DEFICIT-CHART 資料來源:港府預算案文件 (粵語組製表)

本台估算(見表),目前財政儲備已由2018/19年度的1.2萬億元高峰,蒸發了5000億元,迄今只有約為6,473億元。如果財政赤字持續,每年約600至900億元(不計發債),若現時趨勢持續且政府無大規模開源節流,財政儲備可能在2031至2033年間耗盡。

港府計劃每年發債逾千億「幫補」,但這只會不斷增加利息支出, 再加上目前港府預計截至今年3月31日,「基本工程尚未支付的承擔額」為6,869.28億元(當中部分為合約承擔額),這將會為未來加劇財政壓力,不排除2030年左右甚至更早接近清零。

粵語組製圖
HK-BUDGET-DEFICIT 粵語組製圖 (RFA)

港府發債1950億 還息開支1342億

香港前《有線財經台》台長顏寶剛,在本台節目《財經自由講》指出,港府「債冚債」根本難以維持下去。

「債冚債的局面已經形成。而且不可能持續。發債1950億元,還息要1342億元。而這還息部分只會不斷增加。這有可能提高利息的水平。過去港府一直期望美國聯儲局會減息,但未來四年特朗普的年代減息機會有多大?這是很大疑問。」

顏寶剛又批評,港府未能推出有效的刺激經濟措施,寧向市民削福利,都要發債大興土木,「是本末倒置」,亦恐難以面對下一次金融危機。

編輯:溫曉平 網編:李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