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壓力籠罩香港新聞界 FCC:逾6成受訪記者自我審查3成擬離港

在《國安法》實施近4年後,香港新聞自由空間持續收窄。香港外國記者會(FCC)最新調查發現,超過6成受訪記者坦言在過去18個月內曾進行自我審查,3成更考慮離開香港。多名記者指出,國安相關法律及案件審訊令新聞從業員承受巨大壓力,不僅影響採訪與報道自由,亦令消息來源更加沉默寡言,整體媒體生態明顯受到衝擊。


相關報道


香港外國記者會(FCC)周四(24日)公布一項針對記者會員的匿名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者認為,自2023年7月以來,香港新聞工作環境每況愈下。《國安法》及相關審訊、國際傳媒撤離香港或裁員潮被視為主要原因。面對現實,有3成記者坦言考慮離開香港,當中6%已擬好具體計劃。

國安壓力籠罩 新聞自由現寒意

是次調查於去年12月至今年2月進行,FCC向逾300名會員發出問卷,最終收回69份回覆。當中,有62%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半新聞工作環境變得更惡劣。部分記者點名指《國安法》實施後,新聞自由空間收窄,相關案件審訊亦帶來寒蟬效應,而不少國際新聞機構已選擇撤出香港或大幅縮減規模。

記者擔憂被以言入罪 煽動罪成高壓象徵

記者面對的法律風險亦顯著上升。調查顯示,52%受訪者對於因報道、意見文章或編輯工作而遭拘捕或起訴表示「略感關注」,6%更表示「非常擔心」。有記者指出,煽動罪的定義含糊,範圍過廣,增加從業員的風險感。

翻查資料,已停運的《立場新聞》兩名前總編鍾沛權與林紹桐,去年被裁定「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罪成,鍾被判囚21個月,林因健康問題獲緩刑釋放。有受訪者直言,此類案件令人憂慮「言論定罪」情況加劇。

消息來源愈趨審慎 6成人曾自我審查

傳媒生態轉變亦令消息來源變得審慎。64%記者指出,其受訪者或消息來源較以往更不願意被引述或討論敏感議題,反映社會氛圍趨向保守。與此同時,65%記者坦言曾進行自我審查,當中18%更形容程度「相當嚴重」。

紅線模糊3成人無信心掌握界線

儘管78%受訪者表示知道哪些題材屬於「敏感議題」,但當被問到是否有信心掌握報道紅線時,只有約一半人表示「大約知道」,另有36%坦言缺乏信心。有記者分享,即使其負責的範疇與政治無太大關聯,亦因擔心自身或大陸親人的安全,明白哪些題材「不該碰」。

監控憂慮蔓延 9成人關注被監視

在個人安全方面,有90%記者表示擔憂數碼或實體監控。雖然實際遇到監視的比率不高,只有一人曾遭遇數碼監控,兩人報稱曾被實體跟蹤,但相關擔憂已成為業界普遍共識。

FCC:繼續捍衛新聞自由 促當局維持新聞生態

FCC會長威廉遜(Lee Williamson)在報告中強調,雖然今日香港的新聞自由不如以往,但記者更不應因此退縮。他表示,新聞自由與法治是香港成功與繁榮的基石,FCC會繼續與相關部門接觸,捍衛新聞自由,確保香港仍是區內新聞與商業的重鎮。

香港新聞自由指數急跌 國際社會關注

根據無國界記者(RSF)去年發表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香港排名由2002年的第28位暴跌至2024年的第135位,當中以2022年跌幅最為劇烈,由2021年的第80位急跌至第148位。《蘋果日報》於2021年因多次警方搜查及高層被捕後停刊,國際間普遍認為是《國安法》被用作打壓新聞界的明顯案例。

編輯:梁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