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案」周二(25日)踏入第138天審訊,控方就論壇版作者「一劍飄塵」及評論員李怡的文章,指黎明知作者煽動仇恨中港政府,黎否認,反諷:「難道我與他心靈相通嗎?」法官制止並警告:「請不要作自作聰明的評論。」控方就李怡的文章指其主張實施制裁,黎反駁指「文章是說拜登不會制裁⋯⋯你怎可能顛倒過來問我?」
相關報道
- 【黎智英案】黎指自己是政治犯 遭法官警告「這是刑事審訊,無關政治」
- 【黎智英案】控方指文章煽動 黎欲反駁 法官再三打斷:不容政治言論
- 【黎智英案】黎:指控出於想像缺乏證據 提質疑遭法官喝止:你無權!
- 77歲黎智英被指時日無多兒呼籲英美火速營救 祈福德:北京似有意與英美談判釋放
- 【李怡喪禮】一生為言論自由奮鬥 台灣高官及親友讀者在台送李怡
拒應控方要求即場思考文章不同意部分
黎智英在閱讀逾百篇被指煽動的《蘋果》報道及文章後,控方今午開始就國安法實施後發表、黎確認已閱讀的文章作盤問。控方展示由作者「一劍飄塵」撰寫的文章〈槍桿下何來安居樂業?〉,問黎是否與作者持相同意見?黎指當時沒有如此想過,控方再問黎是否認為那是好文章,黎同意,惟強調不代表他同意對方所有看法。控方再追問黎不同意哪些部分,黎指當時沒想過,同時拒絕控方提出「你現在想一想可以嗎?」的提問。
控方續引述該文章,當中提及「……美國肯定會報復直至取消香港自治待遇,香港還能保留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嗎?失去這個地位,香港連深圳都不如」;黎今指不完全同意有關段落,包括不理解作者曾引用「偷襲珍珠港」作比喻之用意,惟同意文章指香港無法保留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控方就質疑,指黎曾說文章好,黎即回應「但不代表所有內容都好」,並指自己對深圳了解不足,無法表明是否同意「失去這個地位,香港連深圳都不如」的說法。控方再追問黎,是否同意文章指「美國肯定會報復直至取消香港自治待遇」,黎指不完全同意,強調「美國根本無原因報復」,因「美國根本沒有被傷害」,惟他同意文章預測因國安法,美國會取消香港自治待遇。
控方之後指,黎知悉作者透過文章請求針對中港政府的制裁或敵對行為,黎稱他不知道,強調自己讀過文章不代表有參與請求制裁,又指不認為文章顯示作者有如此主張。
控方再指黎知悉作者有意煽動仇恨中央及港府,黎回應稱:「這是別人的文章,我怎可能知道?太驚人了!這是別人的說話。難道我與他心靈相通嗎?我只是讀他的文章。」控方續指黎知悉作者煽動香港居民非法改變香港依法制定事項,黎即向主控反諷說:「我怎麼可能知道?我真的想不通,麻煩你告訴我,你太聰明了⋯⋯」;法官李素蘭此時開腔制止並警告:「拜托,黎先生,不要作出這種評論⋯⋯請不要作自作聰明的評論。」另一法官李運騰亦指,黎可回答不同意,「這裡有上百篇文章,如果你再繼續這樣下去,我們下年還會在這裡」;黎就稱明白。
黎強調國安法後沒再請求制裁
黎智英早前曾供稱,有告誡《蘋果》員工小心,不要違犯國安法;法官李運騰關注黎當時讀過文章後,有否認為文章有違國安法危險;黎指沒有,稱看不到文章有提及制裁議題。
控方展示「一劍飄塵」另一文章〈美國會制裁林鄭月娥嗎?〉,當中提及「《香港自治法案》就是專門對付林鄭之類香港官員⋯⋯美國制裁手段繁多,包括凍結資產、拒絕入境等,更可以制裁為他們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比如,美國真的制裁林鄭月娥,那麼,所有在香港服務的銀行都要終止她及其家人的賬戶。」控方之後問黎與作者是否有相同看法;黎指自己不知文章說法的事實基礎,當時沒想過是否有相同看法。
就同文另一段提及:「香港作為國際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在遭受中共及林鄭月娥之流邪惡摧殘的今天,如果被美國實施金融制裁,讓邪惡受到懲罰,算不算惡有惡報呢?」再問黎是否也是其看法,黎就強調完全是作者意見,自己無權反駁,也沒有特別去想;控方續質疑他一直以來主張制裁中港官員,黎即否認是「一直以來」,強調在國安法後沒再請求制裁。
控方就質疑作者以《蘋果》作為平台表達意見,被黎反問「So what?」強調《蘋果》有很多作者,「不代表我要去想同不同意每篇文章」,並在控方指他容許發表文章時,回應指不代表他要為每一篇文章的言論負責。
控方指李怡文章主張實施制裁被黎指說法顛倒
控方再展示時事評論員李怡的文章〈警惕左翼思潮〉,並引述文中一段提及拜登自信一定當選,以及拜登在電視辯論中所提及當選後的中國政策:「這意味著他會一如既往不斷要求中國遵守各項國際規則,而不會如貿易戰那樣對不守規則者作任何懲罰,不會制裁侵犯人權、違反國際承諾的中港官員,不會對受迫害者伸出援手。」控方然後指,上述段落反映李怡希望拜登對中國實施懲罰措施,制裁侵犯人權的中港官員,黎就反指「哪有這樣說?……全是負面的說法,他(李怡)是說拜登不會制裁」;控方再指文章本質是希望拜登制裁,黎反問:「從哪裡讀出這個『本質』?」重申李怡是說拜登不會像特朗普般實施制裁。控方續指文章主張實施制裁,黎終以「文章是說拜登不會制裁⋯⋯你怎可能顛倒過來問我?」作回應。
另外,控方展示「Micheal Cox」及鄺頌晴撰寫、在《蘋果》英文版刊出提及制裁的文章,黎指當時沒有讀過,也不確定誰人邀請作者撰文;控方問及鄺的文章有關制裁之觀點,是否符合《蘋果》立場,黎回應當時沒看過故無法回答。控方再問黎現在讀過後會否同意,黎就重申無法回答。
案件編號:HCCC51/2022
粵語組報道 編輯/網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