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快查|台灣總統候選人第三場政見發表會,這些說法有問題

(最後更新:2023年12月29日2:30PM EST.)

2024年台灣大選的第三場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於周四(28日)舉行,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依發言順序)分別提出各項政策與說法,但一些內容與事實有出入。

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審視三位候選人的政見發表,針對勞工政策、國防、兩岸、外交議題,依時間順序,整理部分涉及錯誤或誤導的說法。下文標注的時間點是根據本次負責轉播的 台視Youtube視頻

1. 國防經費編成特別預算就可以逃避立法院監督?

柯文哲:不要把國防預算用特別預算來處理,這個也是逃避立法院的監督。(35’00’’)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根據台灣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28-2條規定:「追加預算案及特別預算案,其審查程序與總預算案同。」

也就是說,國防經費即使以特別預算方式編列,也需要經過立法院三讀通過。例如民進黨政府在2021年提出「海空戰力提升計劃采購特別預算案」,在11月25日送請立法院審議,2022年1月21日三讀通過。

2. 台灣勞工工時全球第四?青年就業「薪」情差?

侯友宜:我們勞工的工時高居全球的第四名。(46’49’’)……弱勢的25歲以下年輕人,有一半月薪是不到三萬的。(47’23’’)

這個說法有不完整之外,也有錯誤資訊。

關於「台灣工時全球第四高」的說法,侯友宜沒有說明他的數據來自哪一年。若是依照勞動部今年公布的 國際勞動統計數據,台灣2022年平均年工時是排名第六,較2012年前減少了133小時;若是依 2020年的數據,台灣則確實排名第四。

而關於「25歲以下年輕人有一半月薪不到三萬」,根據 行政院主計總處「薪情平台」的統計,2022年,25歲以下年輕人年薪資中位數為36.2萬元,換算下來也就是平均月薪3萬166元,是超過月薪3萬元的。

图1 主计处薪情平台截图.png
台灣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薪情統計圖。(圖/主計處網站)

3. 關於「一個中國」,柯、賴隔空互杠,侯又怎麼說?

關於候選人是否、以及如何表述「一個中國」,在政見會上,賴清德和柯文哲隔空對話。

賴清德:他們(侯、柯)兩組都是秉持「一個中國原則」,一個接受「九二共識」,一個是喊「兩岸一家親」。(54’09’’)

柯文哲:我請問你(賴清德),我甚麼時候說過接受「一個中國」?(1’03’’58)……兩岸一家親我2015年就講過了啊,你們當時怎麼不覺得有問題?(01’04”21)

柯文哲確實表達過對於「一個中國」的立場和態度,尤其是2015年台北、上海舉辦「雙城論壇」前夕,柯文哲特意接受五家駐台中國媒體的聯合採訪,根據 中評社逐字稿,柯文哲受訪時開門見山回應了有關「一個中國」與「九二共識」的說法,完整如下:

問:兩岸雙方都強調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您怎麼看「九二共識」?對「一中」怎麼理解?

柯文哲答:事實上,在當今世界上並沒有人認為有兩個中國,所以「一個中國」並不是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所謂一個中國,它的內容是甚麼?這才是整個世界比較關心的。以台灣的現況,事實上不少台灣人民對「九二共識」的內容仍然是不太清楚的,包括過去的我。我想兩岸來往重要的是內容,而不是符號。因此我認為,尊重兩岸過去已經簽署的協議和互動的歷史,在既有的政治基礎上,以「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讓兩岸人民去追求更美好的共同未來,這是兩岸領導人必須要去做的。我認為不必太去強調某一個詞句或某一個符號,更應當重視實質的內容,這是我目前的一個看法。

至於侯友宜,他接受「 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他今年接受新北市議員質詢時更指出, 他所認同的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對於中國國家主席國習近平說「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侯友宜的回應是:「我贊成我是中華民國」。

4. 中國挖台灣邦交國,侯、柯都只譴責政府、不譴責中國?

賴清德:不管是柯主席或侯市長,只要中國對台灣施壓,包括挖了我們的邦交國,一定是批評台灣政府的不是,從來沒有去譴責中國的野蠻。(55’02’’)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台灣失去邦交國時,包括柯文哲與侯友宜都曾發聲支持政府或是中華民國外交官。柯文哲、民眾黨與國民黨也都曾譴責中國。

2018年,布基納法索與台灣斷交,柯文哲說 「這時候更應該支持小英(總統蔡英文)」

2021年,尼加拉瓜與台灣斷交, 侯友宜則說這是「令人遺憾的事情」,相信政府有能力與智慧處理

2023年洪都拉斯與台灣斷交, 侯友宜除表達遺憾,也感謝中華民國外交官的努力;柯文哲當時更在 臉書發文表示,「中國鉗制台灣國際空間的行為,無助兩岸關係,只會增加人民的對立衝突,更造成兩邊政府有限資源浪費」,此外,民眾黨也譴責中國壓制台灣國際空間。

雖然侯友宜沒有譴責中國,但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尼加拉瓜與台灣斷交時在 臉書發文指出,中共長期謀取台灣的邦交國、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他深感遺憾,「任何破壞台海和平、傷害台灣人民情感的作為,本黨絕不接受。」

5. 台北市的空氣和花東一樣好?

柯文哲:台北市的空氣品質,改善到花東一樣好。 (1’09’’41)

柯文哲這一段自述政績的發言中有錯誤。

根據台灣環境部(當時為環保署)於2023年3月發布的空氣品質監測年報,在柯文哲擔任台北市長的2014到2022年間,台北市「空氣品質指標」(AQI)全年平均值最高為65,最低為48;但同時期花蓮最高為44,最低為36;台東最高為40,最低為32。

AQI的分類,0至50代表空氣品質「良好」,51到100為「普通」,再往上數值愈大,代表空氣品質愈糟。以此分類衡量,柯文哲任期中,台北市只有2020的49及2022年的48達到「良好」等級的邊緣,其它時間都是「普通」等級。但花、東兩縣,同一時間段空氣品質都是「良好」。

因此柯文哲的說法錯誤。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對本件查核亦有貢獻。)

6. 蔡英文總統承諾減少碳排,但七年來仍有增加?

柯文哲:蔡英文承諾要減少碳排放量,可是在她執政這七年來,台灣碳排還比基准年增加2.1% (1’05’’11’)

柯文哲發言內容部分正確,但範圍欠明確。

台灣的碳排放量目前公布的最新統計至2021年,但柯文哲並沒有定義他所用來比較的「基准年」是哪一年,因此有下列幾種可能:

1. 如果以最新2021年排放量計算,與一般被作為「基准年」的2005年相比,排放增加了2.57%。

2.如果就2021年排放量,與回推7年的2014年相比,排放增加了2.13%。

3. 若以最新2021年排放量計算,與「現在」(2023年)回推7年的2016年相比,排放則增加了1.17%。

因此,柯文哲的發言中,針對蔡英文執政後碳排放量比起基准年仍有增加的說法,無論設定哪一年為基准,都能成立。但不同的基准年,增排的數字將有不同。

(本件查核與台灣環境資訊中心共同進行。)

7.台灣勞工假期和日、韓相比如何

侯友宜:行憲紀念日,未來我上任,一定要恢復為國定假日。因為我們勞工,一年放123天(假期),人家日本、南韓放134(天),(台灣)少人家11天。(49’59’’)

侯友宜提供的數字和論述都有錯誤。

台、日、韓三國的勞工休假都由三個部分組成:「例休」、「國定假日」和「特休」(有薪休假),而「特休」又與勞工入職和工作的年資有關。

在台灣,如果以一年52周,每周休兩天計算。加上11天國定假日、勞動節1天,勞工假期總計為116天。如果計入特休假,則視勞工年資,增加7天到30天。

在南韓,國定假日為11天,加上周休兩日,勞工假期總計為115天。再根據韓國勞動基准法規定,勞工入職半年以上,正常情況將有15日特休假,隨年資增加,上限至25日。

在日本,法定國定假日為16天 +加上周休兩日,勞工假期總計為120天。再根據日本勞動厚生省網頁介紹,入職超過半年的勞工,正常情況將有10日特休假,隨年資增加,上限至20日。

因此比較台、日、韓三國勞工假期,如果都不計特休假,則是台灣116日,韓國115日和日本120日。

如果計入特休,以入職一年的勞工互比,則是台灣123天,韓、日都是130天。因此可知,台灣勞工休假少於韓國,並不是因為國定假期少,而是有薪特休假較少。

(駐韓獨立記者楊虔豪對本件查核亦有貢獻。)

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Asia Fact Check Lab)針對當今複雜媒體環境以及新興傳播生態而成立。我們本於新聞專業主義,提供專業查核報告及與信息環境相關的傳播觀察、深度報道,幫助讀者對公共議題獲得多元而全面的認識。讀者若對任何媒體及社交軟件傳播的信息有疑問,歡迎以電郵 afcl@rfa.org寄給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由我們為您查證核實。

我們的內容也同步在 臉書X(推特)Instagram三個社媒平台上線,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