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香港】大學學位不足港生赴台升學漸成趨勢

0:00 / 0:00

香港的大學教育學位不足,令不少港生難圓大學夢。近年,港生到台灣升學的人數不斷增加,這學年的申請者更接近萬宗。有學者指,香港大學學額撥予境外生的比例增加,以及部份學科內容單調,是港生選擇境外升學的主要原因。(劉雲報道)

香港高等教育學額供不應求,報讀者競爭激烈,已是存在已久的問題。去年逾1萬6千名符合升讀大學資格的學生,至少有1千人未能獲得分配學位。歐美大學學費昂貴,非一般香港家庭可以負擔。因而選擇到台灣升學的人數不斷增加,去年底,台灣公私立大學海外聯合招生,港生的報名人數再創新高,超過9千5百名港生爭奪9145個學額。

現時正在香港修讀傳理副學士的Ivy坦言,讀罷副學士後,若未能再升讀香港的大學,她會考慮到台灣讀。

Ivy:其實,對我而言最主要是學費。香港的學費同台灣的學費差不多,如果,認受性也差不多時,我覺得還可以去考慮。

她指,她個人也十分希望在香港繼續升學,但是,現時1萬5千個資助學士學額中,有20%要撥給非本地學生,所以,能夠升讀的機會再收窄。不過,她未有因學額撥予非本地生而感不公,因為香港的教育制度仍以精英制為主,再者,有些學科如醫科等,她覺得理應讓尖子修讀,而不應區分學生的背景。

10年前,香港教育局與八所資助大學達成並識,把撥給非本地生的資助學額,由8%大幅提升到20%。在整體非本地生中,有七成是來自中國大陸,在2004年上調百分比時的3千多人,到2012年跳升到1萬6千人。修讀研究院的學生,更差不多全是大陸生,由2001至2011年的10間,進入研究院修讀碩士或博士的學生,升幅更超過三倍。

在台灣私立大學修讀日語的阿棋承認,他選擇往台灣讀書也是因為香港學位不足有關,再者,在台灣升讀大學的門檻遠較香港為低,尤以台灣私立大學只看學生校內成績,並非如香港般只看公開考試,故不少香港人即使未符香港升讀大學資格的學生也會選擇往台灣升讀大學。不過,這股熱潮在近一两年間更見熾熱。他估計,學費及學科選擇多有關。

阿棋:(他們來的原因)一是未能(在香港繼續)升讀大學;其次是台灣的(大學提供修讀的)科目比較多又或他們想嚐試出國留學取經驗。

他指,現時私立大學的學費約為港幣3萬元,較香港4萬元為低;再者,畢業後只要符合留台工作的'評點配額'制,即符合語言能力及特殊專長等8項標準,他們便可很容易申請工作簽證留在台灣工作,遠較一般港人申請到台工作容易。

他認為,學生往台灣讀書不是因為政治問題,主要是香港的學位不足,兼且選修的學科在港並不普遍有關。他指,從香港的發展角度看,大學把部份學額撥予非本地生是可予理解,但是,此政策若持續下去會削弱香港的競爭力。

阿棋:若以本地學生而言,這做法某程度來說,因為學位已經不足,若仍撥更多學額給境外的學生來港就讀,其實本地的競爭亦會下降。

在台灣國立大學教書的吳文滔亦感受到,現時台灣的私立大學多了香港學生就讀。他覺得,背後的原因是,年青人覺得香港無前途。

吳文滔:年青人覺得香港現在無前途。畢業了,樓價那麼貴,你看不到人生有一個期盼見到。

他指,香港讀書機會少及畢業後能找到一份工作的機會少都是原因之一。面對台灣現時有159所公私大學,有大量的學位提供,私立大學提供的學科更是包羅萬有;如化粧品科學系暨碩士班、休閒遊憩管理系等,故可提供更多選擇給學生選修。吳文滔更覺得,台灣要多鼓勵香港及澳門的學生到台灣升學,免予台灣政府有藉口開放學額予中國大陸的學生。他更指,香港學生要在台灣讀碩士課程,機會較香港高。

吳文滔:(台灣)讀碩士的機會大些因為香港的碩士學位都基本上遭中國的學生佔領,所以,若有心繼續讀書來台灣都是一個好好的選擇。

在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政治的副教授成名承認,學生由主要本地生擴展到其他非本地生特別是來自大陸的學生時,他在教授時需要耗費更多時間講授事件的背景,以便非本地生學生能清楚了解。(網民提供)
在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政治的副教授成名承認,學生由主要本地生擴展到其他非本地生特別是來自大陸的學生時,他在教授時需要耗費更多時間講授事件的背景,以便非本地生學生能清楚了解。(網民提供)

在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政治科目的副教授成名承認,單以香港科技大學研究院的學生為例,已有一段很長時間,修讀的學生中有七至八成是來自中國大陸。他並不認為,香港的學生少便等同香港學生的能力較大陸的學生弱,因為現時各大學開設的碩士或博士研究院,多以研究中國為主題,香港學生對此興趣不高,再者,帶教的教授的個人研究取向,也會影響他們取錄研究生是本地生或大陸生。

他指,由於學生的背景不一,故現時教授學生跟過去並不一樣。現時需要耗費多一點時間詳述一些事件的背景,以便大陸的學生更能了解。他記得,在教授比較民主化的學科時,就因為學生背景的不同而出現困難。

成名:若講到西方的民主時,他們(大陸的學生)往往可能是一知半解,甚至有誤解,又不能假設他們已經知道很多事,所以,有一定的困難存在。

不過,這些都不是令他感到不快。他最不忿的是,公帑津貼了不少大陸的學生在港讀書而不是港生,而且,大部份的大陸學生畢業後亦不會留港貢獻。

成名:會有擔憂,因為大陸的學生無論在香港取了學士或研究院的學位,真正留港的比例,雖近一两年較過去多了,但事實上留港的比例不高。

成名說,對於香港學生往台灣升讀大學有急增的趨勢,並不感到震驚,因為自中國國務院頒發一國两制白皮書,至佔領運動出現後,不少有財力的中產會考慮移民或安排子女往海外升學,甚至會跟子女說最好留在外國工作,不一定要回香港。

現時,香港各大學學士學位要撥出20%學額給非本地生,非本地生畢業後更可在逗留1年搵工,這政策持續了10年後,終引發香港學生採取抗議行動。2013年曾自資在報刊登聲明表達不滿,數據更列出非本地學位大多被大陸學生搶佔,10年間,資助學士學位的大陸生升幅達8倍,要求政府停止有關政策。

在立法會裏一直跟進高等院校教育問題的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陳家洛認同,香港公帑的耗費已成為別人的嫁衣裳。

陳家洛:這基本上是事實。不少國內來港讀書的同學視香港為一個跳板,若可以直接跳去歐美各地頂級大學,這當然是好事。若未能,便在香港逗留一段時間累積經驗,或透過這裏跳出社會其他地方繼續發展自己的事業。

他更解釋,大學裏何以有些學士學位的科目逾半都是大陸學生,原來跟非本地生佔兩成數額的政策有關,因為有些學科不受學生歡迎時,院校便會'拉上補下'把那些學額撥到受學生歡迎的學科裏,所以,商學院的學生會出現五至六成的學生都是大陸生的情況。

針對去年的施政報告,政府成立一個新的獎學金,鼓勵香港成績優秀的學生往境外世界知名的大學升讀,毋須資產審查,每人每年取得最高25萬元。這政策令陳家洛覺得哭笑不得。

陳家洛:其實很有趣的地方是,政府自己對於合資格讀大學的大學生的承擔令人感到不足夠時,他就想其他辦法,把這些叻的學生送到外國讀書,然後讓出空間給其他學生可以升學,有多少浪費大家的心機及香港很重要的教育資源。

不過,經過多年向香港政府施壓,教育局終答應修訂現時政策,堵截'拉上補下'的漏洞。然而,陳家洛並不相信這些修正,可提高本地生的入學機會,他覺得,政府每年資助1萬5千個學額的數量必須要增加,學院提供予學生選修的學科也要多元化,現時的學科十分保守。

陳家洛:絶對是傳統保守,這其實是政府的思路,把教育視為要貼近人力市場或主要的經濟項目。若果教育在政府、商界市場眼中只不過是人力資源輸送而已,我們香港的教育永遠會是很固步自封,無運行。

台灣到香港招生其實已有60年之久,但是,直至近年間方甚受港生歡迎,除了學費較港便宜兼入學門檻低外,香港於2012年起,把過往3年學制改為4年,完全跟中國大陸及台灣銜接,亦是吸引港生到台灣升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