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案】控方控鍾沛權知初選圖癱瘓議會仍支持 為何桂藍供平台

(粵語組製圖)

香港「立場案」周二(14日)續審,控方作檢控基礎的17篇文章,當中3篇為民主派35+初選候選人專訪,控方質疑《立場》的訪問是為前《立場》記者何桂藍提供平台,鍾沛權否認,指何桂藍為新晉矚目政治人物,具很高新聞價值。指自己支持不同陣營的協調機制,「建制派初選我都會支持」,又強調個人看法不會影響作為傳媒的判斷。

鍾解釋何桂藍有很高新聞價值

「立場案」踏入第30天審訊,代表控方的律政司署理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伍淑娟,繼續盤問鍾沛權,引述被指具煽動性的17篇文章中之一,即《【立會選戰】何桂藍專訪—除下記者證後,還有人與她同行嗎?》一文展開盤問。該文章作者為楊天帥,訪問前《立場》記者、初選參選人何桂藍。鍾沛權稱,何在《立場》2014年成立時已是員工之一,至2017年中,何轉職另一傳媒機構,之後赴歐洲讀書,於2019年6月初回港時曾擔任《立場》短期員工,至同年9月或10月辭職。

他表示,過往曾與何桂藍有交流,故知道她「大體政治取向」,但初選期間提及的主張,有部份是首次了解她的具體想法。對於該報道描述了何由記者轉為從政的原因,控方在庭上同時播放初選論壇片段,當中何同被問及為何放下記者身份從政,控方此時質疑,何桂藍在論壇中「被招呼」,故《立場》的專訪是為她提供一個平台,供她解釋爭議。

鍾沛權就否認有關說法,解釋指何桂藍為矚目的新晉政治人物,有很高新聞價值,亦預期她可在初選中獲高票數,故希望透過專訪介紹她的政治主張,當時何桂藍以「除低記者證,成為抗爭者」為參選口號,故焦點自然放在她的記者身份轉變上。辯方亦澄清,指何桂藍專訪的日期,早於初選論壇發生。

望議席真實反映票數 強調建制如派辦初選亦支持

伍淑娟之後續問,何桂藍是會「無差別」反對政府所有議案,惟鍾沛權指不記得何有否使用「無差別」字眼,但承認抗爭派過去的公開言論確予他如此印象;伍再追問,在如此理解下,是否仍然支持初選。

鍾就回應,表示支持不同派系建立協調機制,更直言「若果建制派有一個公開的初選,我都會支持」;伍再指出,鍾沛權明知協調機制的目的是進入議會後癱瘓議會,仍支持初選,惟鍾否認,解釋初選只為令各陣營間不要分薄票源,令議席數目能反映得票,認為以初選作為協調機制是好事,並重申支持初選作為手段的協調機制,是他自己的政治看法,又強調個人政治看法與傳媒工作分開,並傳媒判斷不受個人看法影響。

控方指傳媒要中立沒有立場 鍾沛權稱更重要是持平

控方之後在盤問中,跟鍾沛權觸及傳媒立場問題,伍指不同傳媒有不同核心價值和議程,鍾就解釋希望不同意識形態、陣營的傳媒可以共存,應該百花齊放及多元,亦明言沒有一家傳媒機構可完美擔當第四權角色。伍再質疑,指傳媒有能力影響公眾,導向輿論,故要中立、沒有立場,但鍾沛權反駁很難有傳媒是完全中立,亦不覺得傳媒要中立,反而更重要是持平。

伍淑娟隨後再質疑,指《立場》在專訪文章中,嵌入何桂藍YouTube頻道的一段影片,內容涉及分析立法會內委會的形勢,更指影片評論空泛、不合適。

鍾沛權就回應,有關做法在外國媒體專訪中很普遍,同意影片是特地嵌入文章,又指就算不是影片,若何桂藍把內容轉成文字投稿《立場》他亦會容許刊出,強調因當時公眾關注內會選主席事件,涉及公眾利益,跟是否認為何的主張合理無關。

現時審訊已較原定審期超出10天,惟尚未知何時完結,但周三(15日)未有安排繼續,案件將在周四(16日)再續審。

案件編號:DCCC265/2022

記者:吳婷康 責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