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研究台灣安全議題民意的學者,綜合多份權威民調投書美國期刊指出,若中國攻台,年輕人願為台灣而戰比例介於53%至88%;台灣國防部智庫最新民調也顯示61%年輕人願為保家衛國而戰。
美國外交政策期刊《外交雜誌》(The Diplomat)4月9日刊登中央研究院政治所研究員吳文欽與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潘欣欣的投書,題為《台灣年輕人不是失敗主義者-數據證明了這一點》,反駁前文化部長龍應台投書《紐約時報》主張「台灣應和中國和解」,理由是受烏克蘭影響,七成台生選擇投降,以推論在中國入侵時多數台灣人贊成投降而不是抵抗。
吳文欽和潘欣欣在文中質疑,龍應台根據Dcard網路投票數字,是非正式民調、缺乏科學根據,具危險性、誤導性。它固然反映部份網民的情緒,但完全不符合基本調查方法,例如樣本為自選,受訪者人口特徵未被揭露,也未進行加權處理以反映真實人口結構。
龍應台引用非專業民調 恐使台灣失去外援
潘欣欣9日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就說:「即便Dcard社交平台需要實名登記,在大學生之間廣受歡迎,但發送連結回收的資料,並非按照科學程序抽樣,沒有代表性、無法核對身分。他可以宣稱是大學生,但可能畢業多年;受訪人可能重複登入,一人填好幾份問卷,使某些受訪人意見膨脹,失去代表性;且原始問卷沒有釋出,無法瞭解是否以誘導性問句達到效果。」
潘欣欣強調,基於不科學的民調得到的數據,再推論並提出政策建議,這一連串錯誤推論,誤導國際輿論,後果十分嚴重,有必要呈現歷年科學民調數據對外矯正事實。
「這錯誤的觀點會導致台灣失去國際的支持,因為其他盟友很難對自己的選民交代,為甚麼要協防一個連自己都不想努力保護的國家。既然龍應台呈現的不是事實,事實是台灣有相當大比例民眾想保衛自己的國家,就應該把這事實呈現出來。同時這錯誤事實也會讓中國低估侵略台灣的代價。當初俄羅斯就是低估烏克蘭菁英、民眾抵抗的意志,決定出兵攻打烏克蘭,台灣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潘欣欣道出投書美媒的目的。
吳文欽、潘欣欣文中列舉二十多年來,長期、大量、嚴謹、具全國代表性的民意調查和學術研究,系統性反應出台灣人普遍有強烈意願保衛國家的一致性趨勢。例如,1998至2012年間,「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發現,台灣有84%至86%的受訪者表示,在戰爭發生時願意為台灣而戰。2019年比例仍有77%。
此外,2020年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社會意向調查中,也有77%表示願意保衛台灣;中研院社會所2021年的“中國效應調查”顯示,此一比例甚至高達81%。
台灣的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INDSR)則在2021至2024年間進行一系列具全國代表性的民調。五波資料均顯示,74%至81%的台灣公民持續表示,他們會在中國軍事攻擊下挺身而出保衛國家。
即便在賴清德總統上任、外界視為兩岸關係緊張,中方軍機、艦圍台、越過中線的情況加劇,兩人文中所引述的美國肖像調查(American Portrait Survey)在上個月(2025年3月)作出的民調仍顯示,63%的受訪者表明將不計代價抵抗中國入侵。
18至30歲願為台灣而戰比例53%至88%
潘欣欣指出,前述調查進一步抽出18歲至30歲受訪人願意為台灣而戰的比例介於53%到88%,半數以上年輕人願意為台灣而戰,包括不同用字問法:「是否願意為國家付出一份心力?是否願意保護國家而戰?是否願意包括捐款、捐物資、後勤補給上戰場保護國家而戰?願不願意不計代價抵抗?」
至於88%和53%的差距,潘欣欣提到,88%是台海危機兩年後、美國密西根大學發動、台灣執行1998年世界價值觀調查,提問是「當然,一般人都不願意發生戰爭,但如果戰爭確實爆發了,您是否會願意為您的國家而戰?」53%為美國肖像調查上月數據,問題是:「如果中國大陸出兵攻打台灣,請問您願不願意不計代價抵抗?」
潘欣欣分析:「一是形勢比較緊張,二是用字最嚴厲、目前最強烈的字眼。並不能夠說是台灣民眾、年輕人抵抗意志有消減,而是使用最強烈字眼,不計代價意味犧牲生命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代價。在這麼極端的情況下,還有超過半數的年輕人,18到30歲年輕世代願意這樣做,我們覺得這是可信度極高的數據。」
潘欣欣說,即便比其他年齡層的意願低,但台灣年輕人願意為國而戰的比例並沒有比其他國家低,龍應台推論台灣年輕人遇到衝突多數會屈服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
潘欣欣補充,前述調查抽樣範圍覆蓋全台灣各縣市含離島,且在性別、年齡、居住地,在這三項變數上進行加權統計。電訪則包含家用室話座機和手機。執行單位主要是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及中研院調查研究中心,公認是台灣最權威的二個非營利學術民意調查機構。
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冠成,9日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也說,國防院從2021年9月起委託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定期執行全國性民意調查,每季都做、定期追蹤,發現台灣民眾防衛意志穩定,至少六成五至七成受訪者表達願意為保衛國家而戰。
其中,即便2022年3月俄烏戰爭爆發後,仍有73%受訪者表示若中共武力犯台願為台灣而戰。2022年8月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中共在環繞台灣周邊六個海域舉行實彈射擊與軍演,仍有68%受訪者表示願意為台灣而戰。
學者:投降為主流說法不實 年輕人面對戰爭態度慎審
李冠成還說,2025年3月最新調查結果,有41%受訪者表示「非常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另有25%表示「有點願意」,合計達 66%,與過去七次調查相比,整體趨勢穩定。自2021年以來,「願意」保衛台灣的比例始終維持在七成左右,即便在俄烏戰爭爆發、中共軍事威脅升高或美國政局變動的背景下,也未見明顯下滑。這樣的趨勢與部分社群媒體上流傳的「投降主義」印象明顯不符,也與某些匿名平台非正式投票所反映的結果存在落差。
李冠成強調,18至29歲年輕族群中,非常願意為台灣而戰的比例為20.8%,相較整體樣本偏低,但有高達40.6%的受訪者表示「有點願意」,兩者合計達61.4%。進一步對照拒絕(不太願意與非常不願意)作戰者共計33.6%,仍明顯低於整體願意保台的比例。反映出年輕世代的防衛意志並未缺席,也並非所謂“投降為主流”的現象,而是以更審慎的態度呈現。
編輯:溫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