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俄羅斯正為俄烏停戰合作制定和平協議,中國疑在此時「插手」,與美俄一起制定世界新秩序。中國外長王毅最近在俄烏戰爭上為中方打破沉默,表態支持美國與俄羅斯達成和平協議。有分析指,中國擬改變策略,仿效二戰後期美、蘇、英的「雅爾達元首會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並重建戰後國際規則 。不過,美國未必任由中國打響這個如意算盤。
- 美國務院網站「China」取代「PRC」來稱呼中國 指「反映現任政府政策和優先事項」
- 特朗普第一天未有落實關稅 美中關係吹和風但仍充滿變數
- 【財經自由講】大時代降臨 美中貿易戰成新常態 香港夾在中間無力招架
在美俄日前在沙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正式舉行停戰和談後,中國外長王毅周四(20日)在南非出席二十國集團(G20)外長會議上,首次明確表態支持美俄商訂的協議。
根據中國外交部周五(21日)發表的聲明並引述王毅指:「中方支持一切致力於和平的努力,包括最近美俄達成的共識,期待各當事人能夠找到照顧彼此關切、可持續和持久的解決方案。中方願根據當事人的要求,考慮國際社會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的關切,為危機政治解決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
同時,王毅亦趁G20會議期間,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會面,雙方握手合照,神情輕鬆。王毅同樣透過外交部發表聲明表示,「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正在向更高水平、更廣維度邁進」,又指「中方願同俄方不折不扣落實兩國元首重要共識,推動中俄關係在新的一年繼往開來」。
拉夫羅夫則表示,他和王毅很快將在莫斯科舉行下一次會談,形容雙方高層頻繁的會面屬「必要之舉」。他說:「因為國際局勢需要持續關注、資訊交流以及機密評估。這些都是我們關係的特點,而我們的關係繼續成為穩定國際局勢的重要因素,防止其陷入全面對抗。」
不過,外媒關注,中方在俄烏問題上取態改變,包括在烏克蘭缺席美俄和談之下,王毅並沒有再重申,早前在慕尼黑安全會議(MSC)上提出立場,即「所有利益相關者都應參與和平談判」。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周五(21日)例行記者會上回應指:「中方在烏克蘭危機議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
日媒:中國表現出塑造全球新秩序的野心
1945年「二戰」後期「雅爾達巨頭會議」,美國時任總統羅斯福、英國時任首相邱吉爾、前蘇共領導人史太林共同制訂了戰後新的國際秩序,中國和歐洲等多個戰爭受害國被排除在外。今年正值「雅爾達會議」80周年,王毅今次見俄外長時特別提及「今年迎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聯合國80周年,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日經亞洲》近日發表分析報道指,中國就是要仿效這次歷史性會議,爭取參與塑造全球新秩序,並且拉攏與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和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一起合作,形成三大巨頭劃分勢力範圍,建立「雅爾達2.0」新時代,而「中國將烏克蘭維和角色視為邁向新世界秩序的踏腳石」(China eyes Ukraine peacekeeping role as a stepping stone toward a new world order)。
分析:中國趁機與美國修復經濟關係
香港國際問題專家黃偉國向本台分析指,目前形勢上,包括美國「180度轉變」態度,包括放棄支持歐洲、以割讓土地和稀土資源等方式迫使烏克蘭求和,以及美國有意鬆綁對俄羅斯的制裁等,不但俄國樂見其成,亦可見美國和中國在俄烏問題上的分歧「愈來愈少」,促使中國從中趁機「乘虛而入」。
黃偉國說:「中國見到俄羅斯可被美國解除針對,會想中方會否趁機乘虛而入,在國際關係上,盡量接管(北約、歐洲等)所有與美國斷開的關係,以增加在國際影響力。在俄烏問題上,中方可站在俄羅斯背後去支持美國(和談)的做法,是可為中國取得最大利益的做法。在現時紛亂的局面而言,混水摸魚可能是很多國家想做的,借俄烏戰爭『翻生』的機會。」
黃偉國認為,美中關係的走勢尚未定型。他指,美國對中國仍「存有戒心」,包括中國對俄羅斯的軍事和科技影響力,美中貿易逆差甚大等,美國未必任由中國打響插手「戰後重建」的如意算盤,當中「視乎中國用何利益籌碼來交換」。
近日美、中關係出現改善跡象
另值得留意是,美中關係最近亦轉吹「和風」,繼擱置TikTok禁令及對中國「小額郵包」徵稅,特朗普近來再改口稱,可能與中國達成新貿易協議,期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中方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周五(21日)進行視像通話,就中美經濟領域重要問題深入交換意見。中方對美國加徵關稅等表達「嚴正關切」,美方則關注經濟不平衡等問題。
綜合外媒分析指,相較於拜登時代的「競爭、衝突、合作並行」,特朗普對華政策傾向於「有條件的合作」,以對美國更有利的基礎推動美中關係。另《紐約時報》引述美方消息指,為換取美國撤銷制裁,中國的交易籌碼,除了合作重建烏克蘭問題,亦可能包括協助維護朝鮮半島和平;在美國投資設立太陽能、電動車和電池工廠;購買美國出口產品以及承諾維持美元為主要全球貨幣等。
編輯:溫曉平 網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