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生嫌隙中國官媒趁機挑撥 指美國是俄烏戰「幕後黑手」大發戰爭財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後,一系列做法引發歐洲不滿之際,中國官媒《新華社》趁機挑撥,指控美國是俄烏戰爭「幕後黑手」,並批評其「大發戰爭財」。中國當局透過大外宣機器,加強分化美歐關係,同時持續向俄羅斯表達「忠心」,試圖「漁翁之利」。學者認為,歐洲國家不會因價值或利益考量上當。


相關報道


北京在美歐關係裂痕中「身段靈活」地遊走於美、俄、歐之間,一方面向美國拋投資誘餌,另又向歐洲拋橄欖枝,並強化中俄關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視像會議中,再次強調「患難與共的真朋友」關係。中國官媒《新華社》在周三(26日)發文,指控美國「鼓動北約擴員、施壓歐洲軍援、控制能源」,並引用《全球戰略資訊》雜誌社華盛頓分社社長威廉·瓊斯批評美方「維持霸權」。

強化美歐矛盾 批評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

文章並引用法國皮埃爾·戴高樂(Pierre de Gaulle)言論,指責美國「挑起俄烏衝突」,將歐洲變成附庸。同時指控美國在俄烏戰爭期間「漁利」,透過能源進口補位、武器銷售加深歐洲安全依賴,並質疑對烏援助資金的流向。《新華社》最後強化美歐矛盾,批評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的政策,透過礦產協議交易對烏援助,並推動俄羅斯直接談判,引發歐洲不滿。

本台記者也關注到,中國官媒仍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稱為「烏克蘭危機」。

特朗普及團隊近期一系列顛覆原有美國外交政策的操作,引發歐美關係的危機。
德國新總理 特朗普及團隊近期一系列顛覆原有美國外交政策的操作,引發歐美關係的危機。 (歐委會官網)

悉尼科技大學政治學教授馮崇義向本台表示,美媒《華爾街日報》早前報道,特朗普是在有意推動「反向尼克森」外交政策,意指從尼克森的聯中抗蘇,轉變為離間中俄關係。但特朗普目前所做的事並未呈現這種願景,反而讓俄羅斯得利,並且危害歐美合作。此時,中國無論是防範「反向尼克森」政策,或是想趁機漁利,都會繼續挑拔美歐關係。

馮崇義說:「按照他們這種框架,特朗普政府試圖一個反向的尼克森主義,但是特朗普現在做這一招,俄國普京得利,威脅歐美合作。特朗普的短處就是缺乏意識形態的這個緯度,商業利益至上,講話信口雌黃。中國她就是想分化歐美,她一直有這樣的統戰框架:美國是頭號敵人。如果歐洲真的上當,你美國繼續跟俄國做交易,那我也跟中國做交易,中共就達到目的了。」

評論:歐洲重新活化凝聚力和加強軍事防務

但馮崇義認為,歐洲在這場美歐關係的危機中,重新活化了凝聚力和軍事防務、國家安全的投入決心。歐洲國家保有了價值立場,因此他們不會轉向中國,而且即使是從經濟利益來考慮,失去經濟活力的中國市場,也不再是歐洲與之合作的籌碼。

馮崇義說:「特朗普這樣的做法也是歪打正著,讓歐洲真正下定決心強化她的國防、國家安全。像中共也好、俄國也好,這是非常現實的威脅。歐洲現在也看到,中國現在沒有錢,債務危機非常嚴重,她在中國市場不像以前那樣可以賺那麼多錢了,她們從自身利益而言也應該覺醒了。」

馮崇義也批評特朗普政府為了兌現競選時的一些承諾,包括停止俄烏戰爭等,就採取了非常短視的做法,客觀上傷害了盟友關係,也間接支持了新冷戰中包括中國、俄羅斯等邪惡軸心國家。他希望有遠見的歐美政治人物,盡快將偏離的方向拉回正軌,共同對付中國和俄羅斯。

馮崇義說:「如果有冷戰,美國這個政策最佳做法就是共同對付邪惡軸心。如果最理想的狀態,那當然是美歐繼續聯手,先打敗俄國再說,本來中俄就是連在一塊的,應該捆綁起來一起打。美國如果繼續跟歐洲聯合,合作的空間很大,而且她們是共同的民主陣營,如果她們有政治家的眼光,應該看到這樣的長遠利益。」

2025年2月24日,特朗普在白宮會晤到訪的法國總統馬克龍,雖然有許多分歧但氣氛良好。
特朗普與馬克龍 2025年2月24日,特朗普在白宮會晤到訪的法國總統馬克龍,雖然有許多分歧但氣氛良好。 (法國駐美大使館)

評論:中國官媒挑撥對民主歐洲不會奏效

波蘭時事評論員、知名YouTuber斯坦也表示,透過他對德國大選和近期歐盟國家政治上的觀察,認為《新華社》此時的做法,對於民主價值堅實的歐洲來說並不會奏效。

斯坦說:「《新華社》還要這樣子挑動美歐之間的關係,非常可笑的一個行為,中共這種做法根本就是亂槍打鳥,是在試水,然後看看反應,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歐洲也看得到中國是在俄羅斯背後撐腰啊,梅爾茨剛當選的啊,他也是以那種對中共非常警惕的主張,才有辦法當選的。歐洲人也會看到這些東西,也會看透那些大外宣啊。」

CNN分析指出,中國外長王毅在G20會議上重申「新安全之路」主張,但各國認知北京言行差距。觀察家認為,中國可能利用美歐不確定性擴大貿易與安全關係,取得礦產資源。各國可能將美方援助凍結與關稅威脅,納入與中美經濟體的考量中。

編輯:施芷珊 網編:畢子默